香港訊 4月17日,香港發展局局長黄偉綸撰文指出,渠務署今年第三季將開展尖沙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在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興建地下蓄洪池。工程預計2027年完成,届時將剔除漆咸道南水浸黑點。
據介紹,自1995年至今,香港渠務署消除共127個水浸黑點,目前全港只剩餘四個水浸黑點,其中,尖沙咀漆咸道南的防洪工程預計於今年第三季展開,期望最終能把該水浸黑點從名單中剔除。
【
建地下蓄洪池和雨水泵房】
尖沙咀位於加連威老道和柯士甸路之間的一段漆咸道南,爲目前其中一個水浸黑點,位處低窪,加上鄰近海邊,排水口較易受潮汐漲退影響。另外,當區的部分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以致過往曾出現較大型的水浸事故。渠務署自2009年起在漆咸道南一帶進行小型渠務改善工程,以加强雨水收集系統能力,並連同其他政府部門加强巡查及清理集水溝雜物,情况已有所改善。
爲長遠减低尖沙咀區的水浸風險及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渠務署計劃於尖沙咀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當中包括於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興建地下蓄洪池和雨水泵房,並建造新的雨水渠等。渠務署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郭志權表示,擬建的地下蓄洪池共兩層,底層用作蓄洪用途,接近地面的一層則用作擺放機電設施,以减少佔用地面空間。兩層設計亦可達到地盡其用,善用土地資源,從而騰空更多珍貴的市區土地作其他用途。
他表示,有關改善工程已考慮因氣候變化增加的降雨量及海平面上昇的影響,能改善區内現有排洪能力及减緩水浸風險,期望最終把漆咸道南從水浸黑點名單中剔除。
【
采用智能設計運作】
在蓄洪設施選址方面,署方除了已考慮有關位置能否有效達到所需的蓄洪作用,還考慮了可用面積和整體用地規劃。署方亦已考量設施在施工和運用時對環境、交通、其他公用設施等的影響,務求善用土地資源及减低對公衆的影響。綜合以上因素,漆咸道南旁的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的地下空間爲最合適選址。
郭志權介紹説,擬建的地下蓄洪池和雨水泵房將采用智能設計運作。設於上、下游及蓄洪池内的水位感應器能提供實時數據,配合天文臺的氣象數據,將有效監察及控制蓄洪池及雨水泵房的運作,並提昇設施運作的成本效益。有關工程亦將積極采用緑化外觀設計及環保建築物料,並會設置水資源回收系統收集雨水,加以處理後用作灌溉等用途,促進可持續發展。
【
工程頗具挑戰】
由於漆咸道南周邊的商業活動頻繁,亦是其中一條通往尖沙咀的主要道路,故要在如此繁忙的位置進行渠務工程甚具挑戰。另外,復雜的地下管道網、地面的空間限制、工程附近的建築結構地基影響等,均大大增加施工困難。
爲减低對當區交通及行人的影響,郭志權表示,工程大部分管道采用無坑挖掘,亦會盡量避免在交通繁忙時段進行路面工程。
署方會與相關部門仔細規劃臨時交通管理措施,並於工程前進行試驗,以及在可行情况下,盡量縮短交通管理措施的時間及範圍。
目前,香港有四個大型地下蓄洪池,分别位於大坑東、上環、跑馬地及安秀道。渠務署正規劃興建六個地下蓄洪計劃,包括漆咸道南和較早前在隨筆中介紹的觀塘秀雅道蓄洪計劃。
相信當這些大型工程陸續完成,將更有效地减低當區的水浸風險,進一步提昇香港的防洪能力。(王焕、林雨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