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訊 “藍緑交織”“緑色低碳之城”“數字智能之城”“國際一流的創新型城市”……雄安,這座承載着千年大計的“未來之城”、中國第一個全域按照緑色標準建設的城市,五年間由規劃藍圖一步步走向現實,也注定將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樣板。
【打造水污染治理的“雄安樣板”】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被譽爲“華北之腎”。2018年以前,白洋淀處於劣Ⅴ類—Ⅴ類重污染狀態,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淀迎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
2018年至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重點項目239個。雄安新區取締“散亂污”企業13700家,1.3萬多個非法排污口全部被取締封堵。雄安新區水産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576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103個澱中村、澱邊村污水垃圾厠所一體化綜合治理,實現全收集、全處理。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顯示,2021年白洋淀澱區整體水質爲Ⅲ類,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三項主要指標均同比下降16%以上。這也是1988年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録以來,白洋淀首次實現全域Ⅲ類水,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按《關於雄安新區“三綫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5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顯著進展,“華北之腎”功能初步恢復。澱區面積力争達到360平方公里左右,年入澱水量保持3億至4億立方米,澱區考核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Ⅳ類標準。
河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華表示,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始終堅持補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澇一體推進,持續推動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將繼續堅持綜合治理,加快恢復白洋淀“生態之腎”功能,全力打造水污染治理的“雄安樣板”。
【京津冀協同發展緑色示範高地】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以鐵腕治污,展開藍天保衛戰、净土行動、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力保障雄安新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雄安“無煤區”建設基本實現。2017年以來,新區完成清潔取暖37萬多户,其中氣代煤31萬户、電代煤6萬多户,基本實現了“無煤區”建設。
——雄安新區全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典範城市。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區在“千年秀林”9號地塊栽下第一棵樹。五年來累計造林45.4萬畝、植樹2300餘萬株,森林覆蓋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未來,雄安藍緑空間占比將穩定在70%。
——努力打造形成“無廢雄安”的中國樣板。雄安新區建設把緑色發展示範作爲重要内容,統籌考慮包括“無廢雄安”在内的水、大氣、固體廢物、土壤環境治理,創新環境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樹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緑色示範高地。“雄安新區容不得半點污染”,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孫建東表示,要科學施策,精準管控,牢牢穩固藍緑交織的底色。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根據《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未來雄安新區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要建設成爲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極、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截至2021年底,雄安新區累計實施重點項目177個,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完成投資量3500多億元人民幣。新區外圍500多公里7條高速國省道骨幹路網、城市管廊、城市生態廊道和緑谷水系及200年一遇的環起步區100多公里防洪堤搆成雄安新區配套基礎設施體系,城市框架正全面拉開。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雄安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區,也是協同發展的試驗區。雄安新區的定位要發展高新、高端産業,新能源、信息産業、生物産業、環保産業、智能産業、現代服務業,這些都是雄安新區未來産業發展的優先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提出,雄安新區要成爲生態文明實驗的新區,創新創業的新區,依法建設的先行先試新區。
制定産業入駐負面清單,要防止落後、污染、能耗巨大型企業進駐。建設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創建自己的城市生態品牌。(阮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