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訊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透露,2021年東莞GDP過萬億元,成爲繼廣州、深圳、佛山之後,廣東第4座GDP超萬億元的城市,成爲全國第15個GDP超萬億元、人口超千萬的“雙萬”城市。
這是東莞堅守制造業立市的成果,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創新驅動、加快動能轉换的成果。近年來,東莞堅持“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的城市特色,以建設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爲統攬,履行打造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名片、當好廣東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的擔當,實現城市能級“關鍵一躍”。
【“加减之間”見证産業立新柱】 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面對土地碎片化、新動能亟需壯大等瓶頸,東莞既做“加法”也做“减法”,敢啃“硬骨頭”。
新打法爲新動能做“加法”。東莞把建設7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作爲産業立新柱“一號工程”,將打造新動能、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爲近兩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的主題,加快新舊動能轉换的魄力和决心不言而喻。
在位於塘厦鎮的臨深新一代電子信息産業基地内,一座座嶄新的工業大厦拔地而起。其中,順絡電子項目已投産,這裏將成爲全球最大的無源器件製造基地。
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的打造,正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换:東莞把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作爲集成式改革的主戰場,各項要素資源、改革政策在這裏叠加、耦合、聚變。
給政策,搭建“1+N”政策體系,針對每個基地實施不同奬補細則,符合條件的企業落户最高予以1億元奬勵;給土地,在全市土地開發約束緊張的背景下,仍爲基地規劃約60平方公里連片産業用地;給資金,形成5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給機制,推行“標準地”“七個一”服務以及全球揭榜以資招商等創新舉措。目前,7個30億元以上項目與97宗强鏈補鏈新興産業項目落户7大基地,一批項目相繼投産。
東莞還做好“减法”,通過騰籠换鳥清退落後産能,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2022年是東莞“工改工”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兩年以來,全市拆除整理老舊鎮村工業園近1.7萬畝,爲205個項目完成供地近7000畝。
落後産能加快淘汰。“十三五”期間,東莞累計整治“散亂污”和VOCs企業超7萬家。
東莞還積極搶抓數字經濟風口,加快食品、玩具、傢具等傳統産業借數字化實現“老樹發新枝”,産值增速高於全市GDP增速。一批先進製造産業集群也悄然崛起——2021年,東莞集成電路及關鍵元器件、智能裝備製造、戰略前沿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行業同比分别增長20%、21%、44%、34%。新動能成爲東莞經濟搶抓風口、穩中求進的最大底氣。
【“創新乘法”激活科創新生態】 加减實現量變,産業質變離不開“創新乘法”。
1臺國家大科學裝置、1個省實驗室、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33家新型研發機構、7387家高企、5292個企業自主研發機構、R&D占比3.54%且超九成研發支出來自企業、258萬人才……一組組數據凸顯出東莞科技創新體系矩陣的活力。
松山湖科學城入選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東莞成爲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競争的重要力量;“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加速形成……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東莞科技管理機制的創新。
賦予科創團隊更多自主權。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爲例,無論科研項目的立項,還是創新企業的培育,甚至到實驗樓的設計,都充分信任科研團隊,讓他們自己做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趙忠賢稱贊這種做法:“允許用打醬油的錢去買醋!”近年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研究成果連續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重大技術進展,孵化産業化公司26家。
打破“鐵飯碗”薪酬制度。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鼓勵科研人員用科技成果、知識産權等無形資産參與孵化企業創業,科研人員在産業公司占股可高達70%—90%,實現創業創富雙贏。
東莞還圍遶産業鏈布局創新鏈,加快核心技術攻關,通過“創新乘法”帶動實體經濟實現更大飛躍。
OPPO自研的首款芯片——影像專用NPU芯片上個月面世,在2020年國際專利條約(PCT)申請數量排行榜中,OPPO全球排名第八;先知大數據公司的人工智能鐵軌探傷系統,爲全國超過五分之一的鐵路開展“體檢”……
全民做科研氛圍之下,東莞在全國科技競争力排名上昇20位,躋身全國科創20强。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2021年12月,東莞吹響“是人才,進莞來”的號角:加大在科研人員激勵機制、新型研發機構人才創業市場化機制、創新知識産權轉化决策和權益分配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力争未來五年人才總量達到383萬人、占人口總量達到35%。
【“除盡難阻”營商環境再優化】 幾個月前,東莞市佰誠會計師事務所客服主管陳曉勝通過市民服務中心一窗通取服務,僅5小時就完成了企業開辦業務,刷新企業開辦速度。
這是東莞全面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生動案例。如今,在東莞,“i莞家”成爲全市統一綜合服務平臺;行政許可事項網上可辦率99.3%,791項事項全國通辦、超500項事項灣區通辦;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多測合一改革讓審批時間與費用雙雙降低50%;不動産一天辦改革實現高頻登記業務一天辦結率近99%……
東莞以高質量的營商環境服務,爲企業清除前進路上阻滯。
輕點鼠標,企業提交的問題在東莞市工信局信息中心的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刷刷手機,部門、鎮街的跟進情况清晰掌握。依託“企莞家”平臺,東莞整合了全市超過20個部門和各鎮(街)、園區對企服務力量,形成了以企業爲中心的跨層級、跨部門政務服務新生態。
東莞還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實體經濟引入金融活水:創新深化莞版80條對外金融改革落地,在省内率先開展個人貿易外匯結算試點改革;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增值反哺”等投融資模式,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擴容資本市場東莞板塊,去年新增10家上市及過會企業,境内A股上市企業增量及總數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未來,東莞將聚焦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推動萬億新起點上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展現更大的作爲。(吴擒虎、郭文君、靳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