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的復函引發關注:粤港澳大灣區啓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在韶關設立數據中心集群,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這一項目的規劃設立,是韶關在區位、安全、氣候、交通、網絡、電力等方面優勢的一次成功“變現”,也是後發區域轉變爲潜力板的代表案例。
實現“市市通高鐵”,累計建成17萬座5G基站,汕頭、韶關等9個數據中心集聚區加快建設……新基建在粤東粤西粤北快速布局,廣東後發地區“舊貌换新顔”,有望迎來新一輪大發展,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
從極化到擴散,
核心城市扛起區域發展大旗 新年以來,好消息不斷:繼東莞GDP突破萬億元大關,深圳首次站上3萬億元臺階,廣東自此擁有4座萬億城市,萬億城市數量與江蘇並列全國首位。
兩座城市雙雙邁上新臺階,並非全然巧合,近年來,隨着深圳産業溢出效應凸顯,以華爲爲代表的深圳企業紛紛在東莞布局,兩市産業聯動合作日趨緊密,這既爲深圳産業昇級提供了增量空間,也推動了東莞的高質量發展。
在這背後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深圳作爲區域核心城市之一,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由於空間與資源承載量達到一定極限,産業開始外溢,擴散效應開始大於極化效應,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强。
從世界城市發展歷程來看,發展通常都呈現出先極化效應主導、後擴散效應爲主的趨勢和規律。
中心城市通過不斷虹吸資源要素實現快速發展,但到了一個臨界點後,要素高度集中爲中心城市帶來“幸福的煩惱”:近年來,珠三角建成區不斷拓展,土地、用工成本上漲,一方面形成向更高附加值更高利潤産業昇級的推力,另一方面也對成本敏感的産業環節形成“擠出”效應。
以深圳爲例,約2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承載了3萬億元經濟産值,“GDP畝産”在全國各城市中位居首位。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將有效的土地資源用來發展創新研發、總部經濟等高附加值領域。而這,對周邊區域而言就是機遇。
近年來,華爲、立訊精密等深圳企業將部分研發和製造能力不斷向東莞、惠州等周邊城市轉移,市場推動“深圳研發+東莞智造”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這一方面體現了深圳創新能力之强,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珠三角製造基礎之牢:東莞强大的電子信息産業網絡,成爲承接深圳經濟要素擴散的必要前提,也由此讓深圳和東莞實現瞭高質量發展上的互相成就。
更引人注目的是,東莞的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正携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意味着,兩市産業合作已從産業鏈分工邁向了更高層次的科創合作。
輻射帶動周邊已經成爲中心城市的主動選擇。以廣清一體化爲例,廣州近年來積極推動交通、産業、營商環境一體化不斷提速,廣清城際一期通車,廣州(清遠)産業轉移工業園等六大産業發展平臺的共建水平不斷提昇。
從給項目到優環境,
區域發展理念實現轉變 2021年底,隨着贛深高鐵通車,廣東實現“市市通高鐵”,粤東粤西粤北全部納入我省高鐵交通網絡。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意味着我省交通基礎設施全面提昇,後發地區交通條件大爲改善。
聯通全國的高鐵網,讓多個城市從“省尾國角”躍昇爲聯通省内外的交通樞紐:贛深高鐵讓河源成爲融入粤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汕汕高鐵將推動福建、粤東與粤港澳大灣區的快速聯通……
數據中心是新基建的另一個代表。日前獲批建設的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屬於國家級骨幹網絡樞紐節點,韶關也正以此爲契機打造運行高效、緑色環保、安全可靠的高水平數據中心集群。根據規劃,到2025年底,珠三角地區60%中高時延數據業務遷至粤東粤西粤北地區。不遠的未來,粤東粤西粤北地區將成爲國内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數據中心集聚區之一。
除了新基建的加持,粤東粤西粤北民生條件也在悄然發生改變:2021年,廣東實現高水平醫院、本科高校及公辦高職全省覆蓋,這一方面將顯著推動人口優勢轉化爲人才優勢,爲優質産業項目和企業落户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顯著提昇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培養更强内生動力。
從基礎設施全面昇級到民生條件的不斷改善,體現了廣東區域發展思路和理念的重要轉變:從重點推動産業布局到全面提昇發展環境,以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來吸引承接産業轉移。
這也不斷激發出我省後發地區的内生動力,如各地政府積極改善提昇營商環境。在梅州,政府推動企業開辦“零成本”1日辦結,實質推進“拿地即開工”;在汕頭,去年底開工的立訊全球電子信息産業中心項目,從拿地到開工僅用2個月……效率提昇背後,是加快“打造珠三角産業拓展首選地和先進生産力延伸區”。
越來越多優質項目奔赴廣東各地。事實證明,粤東粤西粤北的資源優勢一旦善加利用就能轉化爲新的增長動力。近日,總投資約18億元的深圳特區建工科工項目簽約落户河源,將建成華南地區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流鋼結搆製造基地。
從單打獨鬥到協同發展,
世界級城市群加快建設 當前,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粤港澳大灣區發展進入一個戰略機遇期。
研究報告顯示,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灣區依賴於自身資源和港口群,其發展路徑均可總結爲四個階段:單級城市、都市區、城市群、世界級灣區。
以東京都市圈爲例,東京借着港口優勢和歐美産業轉移的契機實現快速發展,此後不斷在周邊推動建設衛星城,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外圍中小城鎮及衛星城組成的“金字塔”型結構。加上新幹綫、航空、港口、公路等搆成的現代交通網絡體系,讓東京都市圈成爲世界級資源配置平臺。
對我國東部地區而言,城市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城市“單打獨鬥”的時代屬於過去,以城市群牽引區域經濟協同才是未來。
同時,三個變化讓深度協作成爲城市的共同選擇:産業鏈復雜化、高端化,對跨行政區劃的協同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建設統一開放、競争有序市場體系被擺在更加緊迫的位置;實現高端經濟要素集聚參與國際競争,單個城市往往力不從心。
如今,廣深“雙核聯動”不斷强化,廣佛同城成爲國内同城化發展的標杆,深圳與東莞、惠州等城市聯繫更加緊密……今年廣東有望出臺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推動形成都市圈與城市群互相嵌套、互爲支撑的發展格局。
值得欣喜的是,在世界經濟版圖上,粤港澳大灣區已聚巒成峰,創新能力不斷躍昇。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創新集群100强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蟬聯全球第二位。
“在新發展階段,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爲重點,加快推進區域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社會治理等一體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表示,要推進粤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一體化進程,打造更高質量的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歷史性契機擺在廣東面前,廣東没有辜負,積極承接世界産業大轉移,於是有了第一經濟大省的興旺繁榮。
40多年後的今天,在風起雲涌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廣東唯有加快建設粤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争中佔領一席之地。(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