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2月21日,广州市南沙区发展改革局和宣传部门举行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魏敏介绍,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深化与港澳合作,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科技人才“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和交往交融“心联通”。
【五大联通彰显南沙实力】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建设的先导工程。南沙与湾区内周边地区间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往来更加便捷,在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和航运物流等方面都为大湾区城市群互联互通作出了新贡献,“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如广深港高铁南沙庆盛站35分钟可直达香港西九龙;南沙大桥建成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再添新通道;南沙港区2021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766万标箱、汽车吞吐量112万辆,开通135条外贸航线(年内新增21条)。
——三地规则衔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难点。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在南沙成立,聘任16名香港委员和10名内地委员,为粤港深度合作搭建桥梁、建言献策。目前已有18家香港工商界专业机构加入成为咨委会服务中心会员,率先在内地形成香港工商协会集聚效应。
——科技人才力量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依靠。南沙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日益凸显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影响力。
——现代产业发展是大湾区建设的基石重器。南沙不断加强与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致力于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目前,已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1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民心相融是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与责任。南沙不断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工作生活政策措施体系,着力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构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乐土。高标准建设1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入驻港澳青创团队270多个,已吸引近2000名港澳青年学生在南沙完成实习,并促成多名港澳青年入职区内法定机构和企业。
【十大案例展现南沙亮点】 发布会上,区发展改革局还发布《广州南沙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十大典型案例》(见下图),重点呈现南沙在科技创新、跨境金融、工程建设管理、职业资格认可、法律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中形成的典型案例。
【湾区之心定义南沙未来】 数据显示,2021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较2017年增加约78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较2017年增加约649亿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较2017年增加124个。南沙“加速度”有目共睹,形成众多可推广复制的先进经验,充分彰显了自贸区作为改革试验田的重要先行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在活动现场对南沙提出三点期待,“期待南沙进一步发挥自贸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期待南沙进一步发挥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优势,期待南沙进一步推进深层次的改革创新。”
就南沙的未来发展,魏敏表示,南沙将围绕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目标定位,全力打造“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做实半小时通达大湾区主要城市的湾区交通中心,做强以航运枢纽、现代金融、科创产业为特色的湾区功能中心,做优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服务中心,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心地带。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共同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成为引领未来的现代化滨海新城。(覃玲、门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