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東
以“雙碳”爲牽引,促進緑色轉型

   廣州訊 在粤電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的陸上控制中心,47臺風機的運行實時狀况在屏幕上閃爍。這裏作爲海上風電場的“大腦中樞”,保障着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送入廣東電網。
  從2021年12月5日正式並網發電到現在,粤電陽江海上風電公司總經理李勁每天都不閑着。“如今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運行滿月,發電量超5600萬度。滿負荷發電情况下,這片風場每年發電約8.23億度,相當於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3萬噸、再造1400多公頃森林。”李勁告訴記者。
  三峽集團陽江沙扒170萬千瓦、中廣核汕尾後湖50萬千瓦、廣東能源湛江外羅20萬千瓦……近幾個月來,廣東沿海風電産業帶不斷傳來好消息,多個海上風電項目順利實現並網。截至2021年底,廣東海上風電並網接入總容量累計達650萬千瓦。
  過去一年,廣東啓動粤西、粤東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前期工作,海上風電場加快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牽引調整優化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全面提昇産業緑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重點流域支流治理、黑臭水體治理、臭氧污染治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東。
  能源緑起來
  ▶▷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

  “去年我們企業的用電量增長27%,但訂單却同比增長了約40%。”位於惠州博羅的茂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光伏逆變器、LED照明智能驅動等産品生産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總經理羅筠告訴記者,“去年9月份的時候因爲有序用電,生産計劃受到一些影響,還好供電局配合企業制定了有序用電期間的生産方案,同時發動員工節約用電,到了11月份後生産就比較順利了。”
  2021年9月,當高温天氣、煤炭短缺遇上經濟復蘇,用電需求快速增長。面對電力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廣東全力以赴、多措並舉,千方百計保障能源電力供應。
  在落實發電企業基準電價上浮、啓動電力現貨市場結算試運行、推行尖峰電價等市場化手段下,電力緊張形勢得到有效緩解,自去年10月以來,廣東能源電力供應基本得到保障。到12月底,存煤低於15天的電廠已清零。
  與此同時,廣東穩步推進新能源及時“補缺”,優化能源結構。
  廣東海上風能資源得天獨厚,海上風電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潜力。“去年三季度以來,廣東海上風電工程進入了並網衝刺期。”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規劃部主網規劃科高級經理劉新苗説,廣東電網公司將海上風電送出工程7項500千伏及220千伏交流工程列爲“十四五”重點工程,預計可滿足廣東海上風電約700萬千瓦送出需求。
  2021年12月10日,南方電網梅州、陽江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相繼投産發電,廣東省内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798萬千瓦,成爲全國抽水蓄能裝機容量最大的省份。12月28日,粤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灘涂漁光互補發電基地——臺山海宴漁業光伏電站首期工程全容量並網投産,首期建成後每年可提供緑色電力約2.2億千瓦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4萬噸,相當於在海宴鎮8%的轄區内植滿了樹木。
  去年底,廣東印發《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緑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幅提昇。
  “當新能源發展還不够充分,能源結構過於依賴煤炭等傳統能源,煤炭‘頂不住’的時候就缺電了。在這樣的前提下,更應該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指出,“如果廣東大量開發可再生能源,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都充分開發,加上西電東送,電力供應就有了更强的保障,這才是從根本上解决缺電的辦法。”
  産業緑起來▶▷
  打造緑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2021年12月8日,202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産業大會在佛山市南海區舉行。會上,廣東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各示範城市代表一起啓動了廣東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工作,拉開了城市群爲期4年示範工作的帷幕,這標誌着廣東城市群進入推動落實示範任務的新階段。
  在廣州市黄埔區,一批藍白相間的嶄新泥頭車已經上路行駛。這批氫燃料電池泥頭車共計500輛,其關鍵零部件基本在黄埔區研發生産。一次充氫時間僅需8—15分鐘,可行駛400公里以上,有利於改善黄埔區泥頭車污染嚴重的現狀。
  “黄埔區引入了一批‘高精尖’氫能龍頭,聯合了穗港莞深各方力量,從核心技術研發、關鍵部件製造、産業配套服務等環節推動氫能産業的聚焦發展,打造了氫能創新發展的格局。”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教授朱冬生説。
  同樣的跨越式成長也在佛山、雲浮等廣東其他城市同時上演。位於雲浮的佛山(雲浮)産業轉移工業園,擁有國鴻氫能、廣東重塑、飛馳汽車、聯悦氫能等一批關鍵企業。搭載國鴻氫能的電堆系統,從生産車間駛出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自卸車、牽引車,在雲浮、佛山等多地示範運營,這背後正是兩地産業鏈的協同支撑。
  氫能汽車産業正是當下廣東産業緑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廣東《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緑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推進製造業緑色昇級,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緑色低碳産業。從緑色低碳産業的快速發展,到傳統産業的緑色轉型,緑色正在成爲廣東經濟的基底色。
  “碳標準”也已成爲石化産業的發展標尺。在茂名,中國石化茂名石化大力推行清潔生産,41套裝置通過中國石化緑色裝置評審,開創了“無泄漏裝置、無异味廠區、緑色潔净企業”建設。
  “推動産業緑色轉型非常復雜,涉及技術、設備、産品、創新、模式轉换等,挑戰非常巨大。”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曾雲敏認爲,未來還必須把緑色低碳産業發展與創新驅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粤港澳大灣區在産業創新方面的優勢,謀劃更多科技支撑産業緑色轉型。
  環境緑起來▶▷
  依託良好生態環境實現緑色發展

  練江流域的潮南區隴田鎮東華村,村内巷道整潔,緑植葱鬱。晚飯後,村民翁育文照例在村裏散步,這是村子環境改善後他養成的習慣。“以前村裏垃圾多、水臟,經過治理後水不臭了,空氣也好,住着舒服多了。”
  2021年,農村污水治理被列爲廣東民生實事之一,並超額完成目標,日益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東華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遊和推介生態農産品,村民過上了“靠水喫水”的高品質生活。
  隨着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全省重點流域治理成效不斷鞏固。曾經污染最嚴重的茅洲河和練江已成治理典範,茅洲河共和村斷面水質由劣Ⅴ類提昇至Ⅳ類,練江海門灣橋閘斷面2021年全年平均水質達到Ⅳ類,河流水質繼續鞏固提昇。
  治好一江水,不僅算清了生態賬,也算好了經濟賬。在茅洲河,初步測算深圳段釋放土地價值超1000億元,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更多科創與孵化平臺落地扎根。
  依託良好生態環境實現緑色發展,已成爲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十四五”開局之年,廣東更强調調整空間格局進行源頭治理。其中“三綫一單”(生態保護紅綫、環境質量底綫、資源利用上綫以及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爲區域資源開發、産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以及項目選址的重要標尺。這一制度成爲項目實施的重要依據,可有效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緑色發展也孕育出更多優質生態産品。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加快建設,建成後將東送清冽的西江水至大灣區。粤東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環北部灣(粤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全力推進,一個個超級工程將重塑廣東水資源格局。
  森林進城,身邊增緑。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全省森林覆蓋率超58%,上百個濕地公園、森林小鎮星羅棋佈。
  生態興則文明興。截至2021年,廣東已創建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1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5個“兩山”基地,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公衆參與水平不斷提昇。
  粤進“十四五”
  制定我省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有條件的地區或行業碳排放率先達峰,深化碳交易試點,積極推動形成粤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大力發展緑色産業,打造若干緑色産業示範基地;全面推進自然資源高效利用示範省建設,優化碳排放、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强度“雙控”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動“無廢城市”和“無廢灣區”建設,“十四五”期間全省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到2025年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清除;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積極創建南嶺國家公園,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到2025年,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環境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展望203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緑色生産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碳排放率先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美麗廣東和世界一流美麗大灣區基本建成。
  ——《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
  到2025年,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更加優化,生産生活方式緑色轉型成效顯著,緑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緑色發展内生動力顯著增强,緑色産業規模明顯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幅提昇,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緑色生産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廣東基本建成,率先建成緑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廣東省《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緑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劉倩、張子俊、郭小戈)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