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厦門經濟特區。一年後,隨着湖裏工地上一聲爆破巨響,厦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正式拉開。
開大厦之門,納四海波濤。鼓起改革開放的風帆,歷經40載艱苦奮鬥,曾經風高浪急、發展受限的海防前綫,不斷向高質量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邁進。
【改革“破題”:構建開放新格局】 厦門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基礎設施幾乎爲零。百業待興,如何“破題”?
利用特區政策優勢,厦門在全國率先利用外國貸款建設機場、港口、通訊等基礎設施,率先推進税利分流改革,率先改革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率先推行土地有償轉讓和政府采購公開招投標,成立我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一系列創新舉措激發了發展活力,厦門經濟特區形成外引内聯的良好開局。
1985年,國務院批準厦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此後,中央又相繼批準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臺商投資區和象嶼保税區。2010年中央又批準厦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厦門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栖。
戴爾、通用、ABB等世界500强企業紛紛“搶灘”厦門。“從1992年落户至今,厦門已成爲ABB全球最重要的産業基地之一。”ABB電氣中國總裁趙永占説,3年前ABB厦門工業中心投入運營,實現從生産製造基地到創新研發基地的轉變。
截至2020年底,共有63家世界500强企業在厦門投資了114個項目,合同外資41.2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36.3億美元。
近年來,隨着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係創新基地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相繼落地,厦門正從更高層面探索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經濟開放格局。
自2015年首列中歐班列(厦門)開行以來,如今已開行逾1000列。3年後,首個面向“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和平臺——“絲路海運”也於厦門港開行,海絲和陸絲在厦門實現了完美交匯。
【創新驅動:促經濟充滿活力、增長强勁】 作爲國内電子數據取证行業的領軍企業,厦門美亞柏科公司研發的“取证大師”分析工具被全球30多個國家的安全部門使用。“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秘訣,公司連續多年研發投入占比超17%。”美亞柏科董事長滕達説。
美亞柏科所在的厦門火炬高新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建設30年以來,厦門火炬高新區從島内不到1平方公里的“試驗田”起步,發展爲“一區九園”,支撑起厦門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相比其他副省級城市,厦門經濟體量偏小。立足自身資源禀賦,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走“小而精”的精細化發展之路,逐漸成爲厦門的選擇。
經濟特區成立之初,厦門以“三來一補”加工製造爲主,此後逐步放棄粗放型産業,以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爲重點,目前已形成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等9條千億産業鏈。
不久前,總投資480億元的厦門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生産綫項目主廠房封頂;全球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在厦成立子公司,並與厦大共建厦門時代新能源研究院……結構優化、價值高端、效益突出的新興産業集群正在厦門加快形成。
創新驅動讓厦門經濟充滿活力、增長强勁。40年來,厦門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5%,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1%。2020年厦門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
厦門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積,創造出全省14.5%的GDP、26.2%的財政收入和近50%的外貿進出口額;土地産出率、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每度電創造生産總值等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政策支持: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站”】 作爲首批到大陸投資的臺商,建霖集團董事長吕理鎮1987年來到大陸,在考察了幾個城市後,最終選擇了厦門。
“厦門離臺灣很近,有着相同的鄉音、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更爲重要的是,厦門作爲經濟特區,有政策支持。”吕理鎮説,依靠大陸市場,加上當地政策、人才支持,建霖集團去年正式登陸A股。
40年來,厦門經濟特區憑藉對臺區位優勢全面拓展兩岸交流合作,努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
如今,厦門已成爲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引進了友達、宸鴻等20多家臺灣百大企業,累計實際使用臺資117億美元,臺企工業産值約占厦門規上工業總産值1/4。
來自臺灣桃園的青年創業者範姜鋒把厦門比喻爲“逐夢之地”。2016年,範姜鋒與大陸合伙人共同創辦了厦門啓達臺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成果斐然:協助7000多名臺灣青年來閩交流,幫助超過300名臺青、150個項目在閩落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2萬名臺胞在厦門工作、生活,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厦門推出多項惠臺利民舉措,創新設立臺胞服務中心、臺胞驛站、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等涉臺服務機構,積極爲臺胞特别是臺灣青年追夢、築夢、圓夢搭建更大平臺。
“厦門經濟特區發展,廣大臺商臺胞既是參與者、親歷者,也是受益者。”厦門臺商協會會長吴家瑩表示,臺商臺胞助力厦門發展,也搭上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列車”,幸福指數年年增高。
【協調發展: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 軍營村和與之毗鄰的白交祠村是厦門海拔最高、最偏遠的村子。在厦門市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這兩個村“山上戴帽、山下開發”,走上擺脱貧困、振興鄉村之路。軍營村返鄉創業大學生高志雲説,現在環境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
厦門在經濟特區建設道路上,始終不忘努力解决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追求經濟發展高素質同時,統籌推進區域、生態、文化等協調發展,實現成色十足的“高顔值”。
2002年,厦門提出“提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將發展目光從島内擴至厦門全域,産業轉型昇級有了更大空間。
伴隨着跨島發展,集美新城從最初的一張白紙到如今的一派生機,逐步形成包括城市CBD、高校聚集、高科技研發、影視拍攝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新城。
跨島發展,關鍵在産業。位於集美的軟件園三期,過去是一片農田灘涂,如今變身創新創業沃土,3000多家企業、4.6萬軟件人才匯聚於此。島内島外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統籌推進。
40年前,筼筜湖雜草叢生、污水亂排,湖水又黑又臭。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厦門市打響了筼筜湖環境整治的硬仗。經過多年持續綜合治理,一池湖水换新顔,成爲厦門“城市會客廳”。多年來,厦門市堅持生態優先、緑色發展,高標準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制定全國首部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臺環境保護條例;爲保護中華白海豚,不惜成本將跨海通道由大橋改爲隧道;爲保護白鷺專門保留大嶼島……
四十載風華正茂,九萬裏風鵬正舉。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厦門經濟特區將乘勢而上、砥礪奮進,再次鼓起改革開放風帆,以高起點、高素質的競争態勢探路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福建省委常委、厦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説。(康淼、董建國、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