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粤港澳大灣區産業互通加速
“9+2”城市“破圈”,國際科創中心合力漸顯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粤港澳大灣區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關鍵期。
  隨着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驅動加速向創新驅動轉型,粤港澳大灣區再次走在新一輪改革的前沿——在繼續作爲全球出口貿易樞紐的同時,逐步轉型爲新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昔日的“世界工廠”,正在蜕變昇級爲“中國硅谷”。
  其間,大灣區内城市合作、産業互通正在變得愈發緊密,産業集群呈現出跨城市的特點,科學、技術、生産在不同的城市間實現一體化整合,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廣州爲聯動核心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粤港澳大灣區内經濟融合的加速,國際科創中心已合力漸顯,而這也將助力全國的産業鏈昇級,進一步邁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
  【大灣區城市間加速“拆墻”】
  傳統上的珠三角九市,長期被劃分爲三個“門派”: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形成了三個城市組團。在三個組團内部,産業互通早已深化。而伴隨着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深化,“9+2”城市之間正在形成更加深刻的“破圈”“拆墻”之勢,形成日益緊密融合、相互滲透的新型城市關係。
  今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佈任内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同日港府同步公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這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制,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綫的策略和綱領。
  廣州、深圳兩大核心城市的“牽手”同樣引人注目。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提出,充分發揮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作用,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以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推動“雙城”做優做强,共同打造全省發展核心引擎。
  在一年前的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上,廣深相關部門簽署了雙城深化合作專項協議,涉及科技創新、智能網聯汽車産業、智能裝備産業、生物醫藥産業、基礎設施、營商環境、自貿區七個領域。
  廣深的携手,也帶動了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組團之間的邊界徹底被打破,尤其是珠江東西兩岸的城市與産業,正在加速互通。
  以深圳和珠海兩大經濟特區爲例,2019年,騰訊和華爲先後與珠海香洲區簽約,後者收穫了騰訊雲啓基地、華爲在大灣區珠江西岸重要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中心。深圳獨角獸企業碳雲智能,也在2019年與珠海市政府簽訂了在生命科學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合作協議。
  今年6月底,短短的幾天内,三家深圳企業相繼宣佈了投資佛山的計劃——上市公司飛榮達與佛山市南海區簽訂合作協議,將在南海打造“飛榮達通信集成大灣區生産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中集天達控股有限公司與南海區簽訂合作協議,計劃建成後年産值35億元左右;華潤集團將在三龍灣南海片區打造一個“工業上樓”的純産業載體——潤慧科技園,投資額超過5億元。
  《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的開發水平,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未來,隨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建設,珠江東西兩岸的産業互通必將愈發緊密。
  【重大産業集群“城市群化”】
  作爲産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形態,産業集群建設已成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製造業的競争,也正在由企業間、行業間、産業鏈間逐漸轉爲産業集群、産業生態系統間的競争。
  2019年,工信部啓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經過兩年兩輪選拔,今年,最終入圍的25個决賽優勝者名單公示,涉及集成電路、生物制藥、軟件信息、物聯網、納米新材、數字安防、新型碳材料、工程機械等多個産業領域。
  其中,粤港澳大灣區有6個産業集群入選,并且,其中4個有着鮮明的“城市群”特徵——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群由廣佛惠三市搆成、智能裝備集群由廣深佛莞四市搆成、高端醫療器械集群則由深廣兩市搆成。
  在分析人士看來,鄰近的城市之間,往往存在産業同構、具備協同發展的基礎,并且,一個産業集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間也會有自身的獨特定位與功能,有的集群産業鏈較長,包括上游研發、中游製造、下游應用服務等,因此呈現跨城市、跨區域合作特點。
  今年8月,廣東印發《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繼續聚焦10個戰略性支柱産業集群和10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吴東文介紹,“十四五”時期,廣東將進一步鞏固提昇製造業在全省經濟中的支柱地位,着力推動産業由集聚化發展向集群化發展轉變。
  在産業集群化發展的過程中,大灣區城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同樣體現出跨城市産業協同、合作的特點。
  以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産業爲例,上述《規劃》提出,將從芯片設計及底層工具軟件、芯片製造等領域突破,以廣州、深圳、珠海、江門等市爲核心,建設具有全球競争力的芯片設計和軟件開發聚集區。到2025年,廣東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産業營業收入將突破4000億元,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産業發展第三極,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産業聚集區。
  相比於全國其他地區,粤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了明顯的産業集群優勢,這也爲未來産業集群昇級、數字化轉型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創新企業跨城市布局】
  在新一輪的産業轉型和産業轉移中,各城市積極融入大灣區産業分工,形成功能突出和特色明顯的産業鏈跨區域分佈的新格局,推動了大灣區産業高端化發展進程。
  在産業的整體布局上,中心城市因爲製造業的向外轉移,爲現代服務業騰出了空間。同時,中心城市的技術密集型産業没有向外轉移,繼續提昇技術和資本的集聚程度,通過産業鏈的分工合作,向周邊城市技術溢出,帶動着周邊城市發展,不同的城市間,也形成了分工、協作的優勢。
  首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四大核心城市——香港、深圳、廣州及澳門,正在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優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而佛山、東莞、珠海及中山等珠三角製造業發達城市,更多地承擔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職能,發揮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市場化程度高的優勢,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産業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的創新先行區。
  很多企業在大灣區範圍内跨城市布局,促進了産業互通,而經濟、産業融合的加速,也令客户對金融服務的融通性及便利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這一背景下,匯豐宣佈成立粤港澳大灣區業務部,並推出了一系列滿足大灣區企業多樣需求的服務。以大灣區企業信貸通^1爲例,當日内可實現企業集團内的粤港澳三地信貸額度轉移,幫助企業在大灣區内靈活調配授信額度,並更好地利用三地市場優勢管理資金成本。
  松柏電池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葉錦培介紹,松柏電池廠是香港主要的電池産商之一,生産基地設在廣東省,而香港則作爲業務的進出口貿易分支,負責將自有品牌産品分銷至中國内地、香港,以及歐美等市場。因此,公司在境内外都有不同的營運資金需要。“匯豐推出的企業信貸通服務,可隨時調配粤港兩地已預先批核的信貸額度,無需額外申請,令我們在大灣區的營運資金運用更方便靈活,亦可讓我們可以根據當地市場的利率管理不同貨幣的資金,降低融資成本。”
  匯豐粤港澳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陳慶耀表示,大灣區正在建設成爲國際科創中心,它利用港澳的開放創新和珠三角的産業創新,聚集國際人才和資金等創新資源。大灣區内擁有近50家“獨角獸”企業^2,1000多家産業孵化與加速器^3,和近15000家投資機構^4。它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廣州爲聯動核心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進而帶動全國整體産業鏈昇級、逐步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發展。
  【創新與産業深度融合迎重大政策利好】
  2021年,大灣區跨城市産學研一體化發展持續昇級,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加速,在政策層面獲得了高度支持。
  9月5日、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標誌着兩個合作區的建設將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
  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認爲,兩個新方案是引領大灣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大探索,是促進廣東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對推進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具有重要意義。
  香港、澳門也積極采取了相應舉措,加速融入大灣區發展。其中,香港重磅推出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林鄭月娥特首表示,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該區擁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在“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産業協同發展模式下,大疆無人機、雲洲無人船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順利轉化落地。
  政策也在進一步助力粤港澳三地的科技資源整合。2019年12月,首批10家粤港澳聯合實驗室正式授牌,布局人工智能、新材料、先進製造等大灣區産業發展重點領域,由粤港澳三方或粤港、粤澳雙方具有合作基礎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法人單位聯合建設。今年10月,廣東省公佈《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争取建成40家左右的粤港澳聯合實驗室。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粤港澳在科技合作上各具優勢,大有可爲,建議進一步打破彼此間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讓科技要素更加自由和暢快地進行流通,真正形成協同創新,從而更好地携手共建廣深港澳科創走廊。
  【“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粤港澳大灣區角色】
  在“雙循環”新格局之下,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影響力漸顯,也爲中國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提供了一個强有力的支點。
  今年11月,匯豐首次發佈面向海外企業進行的大灣區商貿環境調查報告。調查顯示,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吸引了全球企業的關注,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内擴大在大灣區的業務規模。
  此外,海外企業對大灣區經濟前景充滿信心。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預計,未來三年大灣區的經濟增長將在中國保持領先,顯示出大灣區城市群的協同效應所來的增長動力正受到越來越多國際企業的認可。其中亞太地區企業對大灣區經濟發展尤爲樂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受訪企業中分别有74%和61%認爲大灣區將實現更快增長。
  對海外企業而言,大灣區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更高的科技發展水平,這一點得到了最多受訪企業的認可(35%),其它吸引海外企業投資的因素還包括强大的研發能力、完備的産業供應鏈、充足的熟練勞動力以及快速增長的中産群體和龐大的消費市場等。
  正因如此,衆多的海外企業計劃未來三年内在大灣區加大投資。在進入大灣區開展業務時,大多數國際企業(73%)選擇將第一站放在香港、廣州、深圳和澳門這四大核心城市。
  12月3日,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粤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的2021南方財經國際論壇上,陳慶耀指出,粤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它既是國内大循環的重要腹地,也是聯接國内和國際循環的關鍵樞紐。大灣區不僅在推動“雙循環”中發揮着獨特的作用,同時也受惠於“雙循環”,成爲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高水平開放的新引擎。他認爲,“雙循環”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意味着,在供給側,要構建現代化的産業鏈和供應鏈,推動價值鏈的昇級;在需求側,則要擴大内需,推動消費昇級。大灣區憑藉獨特的産業資源和消費市場,恰好可以推動這兩個方面的發展。
  而“雙循環”的另外一環,是内外循環相互促進,核心是實現高水平開放,進而推動高質量經濟增長。大灣區内有着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上區内互聯互通加速發展,使其成爲了境内外企業進行自由貿易和投融資的重要走廊。(王帆、郭玟君)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