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爲配合閩粤聯網工程(廣東段)綫路建設需停電遷改的220千伏嘉雁綫及220千伏嘉蕉甲綫送電成功,這不僅爲閩粤聯網工程(廣東段)N3-N8檔導地綫的順利架設打下堅實基礎,更標誌着該工程的綫路建設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在現場等待的閩粤聯網工程(廣東段)業主項目經理凌遠豐長舒一口氣,他告訴筆者,預計12月30日前,閩粤聯網工程(廣東段)全長79公里雙回500千伏綫路將貫通。
省網“聯姻”
助推碳達峰碳中和 據瞭解,閩粤聯網工程是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合作的第一個省級電網間互聯工程,工程綫路全長303公里,總投資32億元,電力輸送容量可達200萬千瓦。
“閩粤聯網工程建成後將推進閩粤兩省電力互補餘缺,福建富餘電力可送至廣東,緩解廣東的季節性供電緊張狀况。同時,有利於充分發揮福建省清潔能源資源儲量優勢,進一步優化粤港澳大灣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能源結構,提高粤港澳大灣區能源保障能力,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保障區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廣東電網基建部總經理龐鵬介紹。
據測算,“十四五”期間,通過閩粤聯網,兩地季節性送電電力可達50萬—160萬千瓦,相當於减少一座大型火電廠的建設。
此外,兩地電網“聯姻”還可以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益——抗風險能力加“滿血”。福建與廣東都經常受到臺風侵襲,但由於地理位置差异,同時受灾的可能性較小。聯網後,兩省電網可提高在遭受自然灾害時的緊急支援能力,加快事故後恢復速度,减少經濟社會損失。
翻山越嶺
啃下工程建設“硬骨頭” 閩粤聯網工程(廣東段)沿綫山高林密,跨越的路徑中丘陵和山地分别占比10%和65%,高山占比更是高達25%,並途經梅州市三個(區)縣的11個鄉鎮,跨越韓江、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及村莊等,給工程建設帶來了不少挑戰。
作爲項目經理,凌遠豐需溝通的單位從屬地政府相關部門到高速公路公司,需溝通的人員從福建段的業主項目經理、設計、監理人員、物資供應商到普通村民,過去的200多天裏,他的溝通電話日均幾十個,一天跑幾個工地是常事。“有一次去驗收,山路不好走,驅車200公里、兩個多小時纔到現場。進山不容易,來回一趟比較費時,所以我們都是等全部驗收工作完畢才出山,下午三時多才能吃上午飯。”凌遠豐回憶道。
在閩粤聯網工程(廣東段)建設過程中,綫路需跨越衆多關鍵電網綫路,這其中最繞不開的就數500千伏嘉應變電站外同跨7回220千伏綫路。“這個綫路走向是閩粤聯網工程(廣東段)唯一的路徑,如果7回220千伏綫路同時停電配合施工,會對梅州電網的平穩運行帶來風險。”凌遠豐解釋。對此,在初步設計階段他帶領團隊多次深入現場進行實地勘察,組織相關部門及設計施工單位對跨越點路徑結合停電方案進行優化,最終通過遷改其中兩回220千伏綫路和對N3塔量身定做全高爲105米、重162.7噸的耐張塔,對7回220千伏綫路跨越的放綫段進行分解分别跨越,以分期分段的停電方式解决了7回同停問題,也减少停電施工時間,最大程度降低系統停電風險。
組織引領
確保工程務期必成 工程所涉及産業鏈長、涉及設備種類多,將拉動原材料、電工裝備、用能設備等10餘個上下游産業鏈經濟發展,驅動能源裝備製造上下游産業鏈價值約11億元。
閩粤聯網工程跨越廣東、福建兩省,其中廣東境内綫路長且跨越的區域較多,前期協調涉及兩省兩網多層級多個主體。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項目從開工伊始即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將綫路途經的三個縣(區)供電局的工程人員及設計、施工、監理黨員納入該支部。作爲臨時黨支部書記,凌遠豐還將“三會一課”搬到了施工現場,通過組織生活高效破解業務難題,充分釋放“紅色生産力”推動工程的順利進行。
一直以來,臨時黨支部本着工程“緊着做”、避免“急着做”,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及停電計劃,强化基建、物資、生産等專業協同,科學統籌安排施工力量、停電跨越作業、物資供應等工作計劃與資源,優化施工工序,穩定施工節奏,並采取同步建設、同步驗收的工作方式,建好一批驗收一批,將工程質量管控關口前移,保障安全高效有序完成工程建設。
推動我國電力行業
技術昇級突破 閩粤聯網工程首次在直流换流站應用有源濾波器,能够精準、動態地將换流站産生的諧波限制在换流站内,不對外界系統産生干擾,爲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工程通過采用遥感影像、數字地面模型(DEM)、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GPS和廣東省設計院自主研發的電網三維信息化管理平臺等新技術,優化綫路路徑,節約土地資源。工程還將貫徹國家技術裝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技術政策,實現國産化率100%,推動中國電力行業技術的昇級突破。
目前,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僅通過三峽—廣東直流綫路“點對網”聯繫,閩粤聯網工程將成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的重要網架基礎,爲兩個省級電網乃至國網與南網的電力合作拓寬渠道,挖掘更多可能。(劉倩、沈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