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的廣東中山,曾與順德、南海、東莞並稱爲“廣東四小虎”;金融危機後的中山,却在一場“騰籠换鳥”的硬仗下,逐漸“掉隊”,近10年GDP增速持續放緩,如今面臨土地碎片化、産業昇級之困、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問題……
自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粤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深中通道建設以來,中山堅持以黨建爲引領,區域整合、産業昇級、緑色治理,積極謀求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和“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記者走進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等地,解讀中山“鳳凰涅槃”的决心和擔當。
【借深中通道“東風”再出發】 屹立在伶仃洋上的深中通道項目,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粤港澳大灣區又一個世界級跨海通道集群工程,連接着深圳市和中山市,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珠江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三地,2020年創造出的GDP超4萬億元;而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門三地,一年GDP不足1萬億元,兩岸發展存在明顯差距。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隧、島、橋、水下互通”四位一體,建設内容包括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等。11月,建設現場,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雛形已現;智慧梁場高效運轉,把近千臺小轎車重的鋼箱梁從預製廠“發貨”至架設橋位。
深中通道項目建設期黨委副書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黨總支部副書記楊陽説,粤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分佈在珠江口東西兩岸,深中通道開通後,將大大縮短兩岸城市間的距離,對大灣區經濟、社會産生良好效應,對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起關鍵作用。
深中通道建成後,是粤港澳大灣區的“黄金大道”,更是中山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
中山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郭衛華説:“新區正主動對接港澳乃至國際高端的産業資源,對産業規劃進行優化和提昇,扛起中山參與大灣區建設主陣地的責任。”
走進深中通道的登陸點——翠亨新區(馬鞍島片區),昔日的荒野灘涂,如今吊車林立,熱火朝天。中山中科藥物創新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中山)無人裝備與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已在這裏落地……
爲破解土地碎片化問題,實現發展合力,7月,中山推動功能區機構改革和市直管鎮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現新區和歷史文化深厚、生態資源豐富的南朗統籌發展,總規劃面積226平方公里。
“我們期盼,大橋通車之日,也是中山經濟再次騰飛之時。”郭衛華説,新區産業將對接大灣區,涉及生物醫藥、現代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配套服務業。
【“火炬”照亮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國家中山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2021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25.7億元,約占中山經濟總量的13.6%,可謂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7月,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下,火炬開發區進一步理順功能區統籌鎮街發展的體制,加快擴容提質。
時任火炬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黎炳盛説,開發區一方面加快推動現存的傳統産業轉型昇級;另一方面,以健康醫藥、先進裝備、光電三大産業爲重點發展方向,加速戰略性新興行業集聚。
破舊、立新。一場關於産業轉型昇級的“變革”正在這片土地上熱烈地展開……
2017年成立的廣東博然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火炬開發區的瞪羚企業,如今組建了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每年超百萬的技改扶持資金讓企業有更多的底氣投入到研發創新當中。”該企業市場營銷總監張小恩説。
“我們把創新擺在全區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吸引更多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落户中山。”火炬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徐世平説,開發區正以大院大所作爲重要創新策源地,以孵化載體作爲重要創新空間,以企業作爲創新主體,助推開發區高質量發展。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據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統計,區内現有省級以上(含)孵化載體11家,在孵企業約700家;院士工作站6個,省市創新團隊39個,省級以上(含)領軍人才超20人。
“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開發區未來要大力推進緑色發展,在現有産城融合基礎上,打造宜居宜業創新高地。”黎炳盛説,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係上,開發區有過教訓,這也堅定了其緑色發展的决心。
【“稻香”留住工業城市里的鄉愁】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中山這座城市里,不缺工業文明,也不少鄉愁文化。
秋收季節,中山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左步村裏,稻香與“書香”相融,鳥兒、昆蟲在田間飛舞。該村黨支部書記林慶標説,每逢週末和節假日,村裏滿是來自大灣區城市的遊客。
林慶標説:“我們積極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多方運營鄉村旅遊,實現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雙增長。”
“95後”海歸青年徐家杰是左步村村民,懷揣着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他説服父母,返鄉創業,在稻田旁籌建了“玻璃書屋”。他與昔日的同學共同參與鄉村旅遊建設,還在稻田裏舉行了婚禮,可謂“成家立業”。
緑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吸引着更多年輕人“歸巢”。城市更新形成的新生態,也吸引着大灣區居民在中山“扎根”。
香港青年、英麗(中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首席研究員陳嘉倫與中山的緣分始於一場創業大賽。“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積極爲我對接相關資源,滿足實驗室免租、人才公寓等迫切需要。”在陳嘉倫看來,中山地處大灣區的核心,交通往來方便,身邊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選擇來中山、來大灣區發展,這裏創業大有可爲。
珠江兩岸風潮涌,當下,中山迎來歷史發展新機遇,也進入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建設中的深中通道等“大國工程”,不僅是發展的“黄金橋”、創業的“圓夢橋”,還是粤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同心橋”。(黄玫、陳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