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蹄疾步穩
  日前,《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發佈,以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强省爲總目標,着力加强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環境營造,推動大灣區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産業創新高地。
  其中,作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建設的重要承載地,松山湖多次被“點名”,體現出松山湖乃至東莞在全省科技創新戰略中的獨特地位。
  松山湖科學城今年4月全面啓動建設,依託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着力構建完善的創新鏈條,環境配套及科創氛圍加快提昇,科創、人才、産業政策“組合拳”相繼推出,重大創新成果加速涌現,一座劍指“世界一流”的科學城起步成勢,成爲東莞在“雙萬”城市新起點進一步彰顯“科技創新+先進製造”城市特色的核心引擎。
  一流創新資源加速匯聚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當前,粤港澳大灣區承擔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多重使命。國家戰略的落地實施,爲松山湖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
  例如,《規劃》第二章第一節“構建大灣區創新發展格局”部分提到,依託廣州科學城、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重點創新平臺,建設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創新廣深港科技合作機制和模式;第二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部分提到,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起步成勢……推動松山湖科學城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生命科學等領域建設世界一流生態科學城等。
  第四章第一節“强化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分則提到,加快推進松山湖實驗室等新材料平臺建設,加快突破關鍵原材料及核心技術,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創新高地。
  松山湖爲何被頻頻“點名”?突出的創新“硬實力”是根本。
  不久前,位於松山湖科學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實現了束流打靶功率新提昇,在100千瓦設計指標的基礎上,再次提昇20%,實現了重要突破。
  作爲我國唯一、全球第四臺脈冲型散裂中子源,中國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建成投用以來,已經服務全球超過2600名用户,完成500多項原創性課題研究,涵蓋多個前沿研究領域,爲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發揮了重要支撑作用。不久前中國散裂中子源還作爲重點項目,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面向“十四五”,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將在松山湖啓動建設,形成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
  與此同時,以國家實驗室爲目標高起點打造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堅持“基礎研究”與“産業轉化”兩條腿走路,經過近4年的發展建設,引入8位兩院院士及4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組建了19個前沿課題團隊、25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並註册成立32家産業化公司,在推動實現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諸多實踐經驗。
  此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型龍頭企業、高端創新人才等一流創新資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學城匯聚,爲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不斷注入强大動力。
  科技政策體系精準發力
  構建全要素全鏈條創新體系

  自從去年被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已成爲新時期東莞參與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争與合作的重要戰略平臺。當前,松山湖科學城圍遶“四梁八柱”實施框架,布局形成“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要素、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
  今年7月,松山湖印發《東莞松山湖科技計劃體系方案》,圍遶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及創新環境布局了“七大專項”,並集中發佈了《東莞松山湖促進源頭創新實施辦法》等七份扶持政策,進一步强化政策賦能,推動形成“1+N”科技政策體系,全方位推進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全面創新。
  其中,圍遶科學城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的目標定位,松山湖首次針對源頭創新出臺了《東莞松山湖促進源頭創新實施辦法》,致力於加快推進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
  “如何從源頭上爲實現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貢獻,是松山湖科學城應該認真思索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松山湖擁有高端創新資源,希望它可以摸着石頭過河,積累經驗,不斷加强扶持力度。
  在技術創新方面,《東莞松山湖支持技術研發實施辦法》的出臺,與以往相比,政策内容更豐富、覆蓋面更廣、支持力度更大,實施普惠性企業研發投入補助。此外,圍遶科技項目奬勵、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資助、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奬勵、研發機構認定奬勵、港澳聯合研發機構資助等方面,爲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提供資助和奬勵。
  在成果轉化方面,《東莞松山湖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則圍遶支持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建設公共性技術平臺和中試驗证基地,開放前沿技術應用場景,引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繼續加强扶持力度。
  “成果轉移轉化本質上需要一個高效的研發體制機制。”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表示,研發基礎、公共技術平臺、資金支持、市場對接、人才智慧、高端服務等,都是完善成果轉化生態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成果轉化平臺的不斷完善,也將引導人才等創新資源匯聚而來。
  此外,松山湖還發佈了《東莞松山湖支持企業融資發展實施辦法》《東莞松山湖鼓勵企業上市掛牌實施辦法》及《東莞松山湖科技企業培育實施辦法》,進一步加大企業培育力度;並通過出臺《東莞松山湖營造創新環境實施辦法》,支持園區舉辦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動和創新創業活動等,積極打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營造濃郁的科學氛圍。
  打通産業轉化堵點難點
  架起科技成果轉化“鐵索橋”

  10月下旬,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東莞理工學院作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奥”重點專項項目參與單位受邀參展,並展出了其團隊研發的個性化定制雪車頭盔。
  據瞭解,該頭盔可通過采集運動員的數據進行個性化定制,其内部材料緩衝層采用了3D打印點陣結構,可有效扺禦頭盔遇到碰撞時的各種衝擊力。同時,頭盔重量約爲1100克,比起上一代賽用頭盔减少了500克。
  東莞理工學院副教授李楠談到,“十三五”期間,學校不斷加大投入支持科技創新和創新創業,雪車頭盔只是系列成果之一。當前,東莞理工學院科技創新研究院已集聚一批重要創新資源,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覆蓋機器人與智能裝備、人工智能、增材製造等研究領域。
  在松山湖,類似的新型研發機構共有近30家,成爲推動産學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2020年7月,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揭牌,立足於“成本窪地、服務高地、政策特區”的方向,定位打造成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創業的示範窗口,園區、校區、社區三區融合的示範點及解决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試驗田。其中,東莞華工創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工創爲”)正是從這裏成長起來的。
  2012年,依託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緑色功能日化産品創新中心,華工創爲創始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程建華便與其團隊進開始了化妝品領域的原料、配方技術研究,致力於打破相關技術依賴國外的局面。經過六七年努力,終於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納米纖維面膜(也稱“膜式精華素”)。2018年成立的公司,也已被評爲“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
  據統計,當前社區已匯聚新型研發機構12家、研發平臺200餘個,科研儀器設備5000多臺,科技企業400多家,還有超過2000名企業家、科學家在此創新創業。
  爲了完善提供“一條龍”創業服務,社區建設1.6萬平方米商務配套區,及1300多套人才公寓、500多套國際高端專家公寓,引入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東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發展中心、松山湖知識産權綜合服務中心等科技服務平臺,圍遶租金、啓動資金、使用儀器設備、舉辦活動、住房租賃、子女入學、招引主體奬勵等方面出臺專項政策,對入駐項目給予扶持。
  創新成果的産生離不開科研設備的支撑。爲盤活設備資源,提高科研儀器設備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機構及企業研發成本,東莞於2020年11月在松山湖上綫成立東莞市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目前該共享平臺已匯集了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東莞市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以及衆多新型研發機構和龍頭企業等79個單位,約4700多臺套科研儀器設備。
  最優創新創業環境
  吸引企業研發總部聚集發展

  今年10月,《松山湖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對外發佈。科學城立足國家戰略定位要求,構建“北湖南山、一核四區”空間格局,全面推進“四梁八柱”項目建設;同時,重點打造核心創新區,迅速構建“一谷一廊一島”核心功能。
  其中,松山湖將在核心創新區打造全球頂尖科技企業研發總部,重點吸引包括上市企業、行業頭部企業將研發總部設立於此。
  該區域在未來將匯聚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華爲5G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一系列創新資源,並推進建設國際科技會議中心、廣東首家悦榕莊酒店、人才公寓等配套,通過持續提昇服務、配套水平,打造最優創新創業環境。
  11月12日,來自東莞的20多位上市公司負責人齊聚松山湖科學城,共論松山湖科學城高質量發展。其間,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向現場企業家抛出“綉球”,並指出全球頂尖科技企業研發總部將成爲東莞支撑企業提昇創新能力的一大重要平臺。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登陸創業板的機器人企業,公司總部位於大嶺山,研發總部設立在松山湖,並於今年7月開工建設。拓斯達董事長、總裁吴豐禮認爲,把研發總部設立在松山湖,對於研發人員招聘有更高的吸引力。
  “企業大多數求職者來自北京、上海等地,得知企業在松山湖有研發總部時,感興趣的人明顯變多。如今求職者過來公司面試,人力部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車帶他們到松山湖轉一圈,讓他們瞭解未來兩年後的工作生活環境,求職者願意過來就職的概率大大提高。”吴豐禮説。
  2009年,東莞市宏川集團有限公司將總部喬遷至松山湖,隨後在松山湖扎根成長,該集團旗下的宏川智慧於2018年成爲上市企業。
  “一段時間不來松山湖走一走,就會錯過這裏許多建設發展新亮點。”宏川智慧董事長、總裁林海川表示,松山湖是東莞經濟發展轉型昇級、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也是東莞站在建設“雙萬”城市新起點上的重要引擎。
  林海川認爲,松山湖近年來變化顯著,定位不僅是科學園區,還是引領産業發展的科技高地。同時,政府服務高效,人才、産業、科技、金融等配套政策齊全,宏川智慧在此發展壯大,正是松山湖高質量發展的體現。未來,這裏必將爲各行業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强大助力。
  “科學的味道、自然的氣息、人文的關懷,體現着松山湖的現狀與未來願景,這裏與企業的發展需求更爲吻合。”林海川説。(陳啓亮、張珊珊、丘想明、張莎)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