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踏足廣州科學城,石磊却有意外的親近感。
2008年,從日本歸國創業的石磊奔波於全國各地,爲公司落户選址。那時的廣州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尚待完備,却已有很超前的人才服務理念。“當地政府有事幫忙,無事不擾,凡是符合政策的事項,都能順利辦好、兑現,甚至有專人上門服務。這和當時國内很多地區的營商環境很不一樣。”於是,石磊在科學城創辦了廣州雙螺旋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實現了“心無旁騖辦大事”。
近年來,黄埔區、廣州開發區通過産業引才、平臺育才、政策愛才,構建起“百名院士、千名領軍、萬名才俊、萬億計劃”的“百千萬億”人才集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匯聚,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盛景:
103位院士、1164名高層次人才,申報和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數量持續穩居全市第一,近3年高層次人才數量年均增長86%,37萬名本科以上學歷人才扎根熱土創新創業。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黄埔區、廣州開發區取得如今的發展成果,從來都離不開勇於進取的創新精神、海納百川的開放基因。近年來,黄埔全區GDP突破3600億元,科創實力連續3年位居全國經開區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100家,數量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高層次人才企業579家。
一直以來,黄埔區、廣州開發區把人才引領發展戰略作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戰略,打通從人才强到科技强、産業强、經濟强的通道,不同層次的人才都能在這裏找到“栖息之地”,形成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雁陣格局。
▶▷育産業,鸞翔鳳集 生於東北、學在華北、深造在美國北部,鮮少去過南方的廣州慧智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陽,歸國時與石磊做了相同的選擇,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廣州開發區創業。吸引李陽南下的重要原因,是這裏的政府“會算賬”。
李陽在微波射頻芯片領域鑽研了十餘年,先後在國外半導體“大廠”工作。
2010年,廣州開發區赴美國波士頓開展招才引智工作。那時候,半導體行業在國内還未“熱”起來,李陽驚嘆於開發區的遠見和魄力,當即就心動了,應該爲國家“做點事兒”。
如今,李陽帶領團隊憑藉“硬核”實力,成爲全球第一家實現可重構多頻多模射頻前端技術並量産的芯片公司。
在李陽看來,其所處的産業有着很强的時間壁壘,國外持續領先,我國在後追趕。面對日趨激烈的競争格局,縮短時間唯一的捷徑是“押注”人才。“優秀人才具有豐富的經驗,可以通過縮短試錯環節,提昇研發效率。政策向人才傾斜,結果一定是‘賺’的。”
黄埔區、廣州開發區算清了“大賬”。目前該區擁有粤港澳大灣區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産業鏈,集聚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超120家、占廣州90%以上,正在努力建設成爲全國集成電路第三極。
在上游設計環節,獲評“廣東省優秀共産黨員”的李紅浪,作爲廣東粤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内首條超級IDM模式産綫;
在中游製造環節,粤芯半導體廣泛吸納該領域人才,用時僅18個月實現了12英寸晶圓製造項目的從打樁到量産,該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陳衛透露該公司力争在2025年底達到12萬片的月産能;
在下游應用環節,獲頒2021年“南粤創新奬”的楊春寶,作爲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帶領團隊突破了北鬥信號處理等一系列關鍵應用技術……
加快把“第一資源”轉化爲“第一動力”。黄埔區、廣州開發區的人才與産業形成了互相成就的“雪球效應”。目前,該區集聚了世界500强企業項目近200個,形成3大千億級産業集群和4大五百億級産業集群。
“十四五”期間,黄埔區、廣州開發區正大力實施“四個萬億”計劃,構建“四區四中心”全聯動的科技産業體系,全力打造經濟發展最强區,向全球人才釋放“萬有引力”,助力全球英才擁抱“星辰大海”。
▶▷搭平臺,招才引鳳 2001年,在第四届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上,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周振自信地介紹自己着手研發的質譜儀。
質譜儀器是科學儀器皇冠上的明珠,其核心技術曾經長期被外國壟斷。因此,參會的許多人聽完他介紹後都笑了,“還是年輕啊”。
十餘年來秉持“做中國人的質譜儀”的信念,周振帶領團隊改寫了没有國産質譜儀的歷史,還創造了我國大型尖端科學儀器出口歐美的歷史,成爲全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典型代表。
“今年我們又辦成了一件‘大事’。”周振説,公司在今年9月登陸科創板,成爲中國資本市場上的“質譜儀第一股”。
早在1998年,廣州開發區就倡議和承辦了首届“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這一開當年風氣之先的舉措在隨後的兩年内迅即上昇爲省和國家級的年度人才盛事。今年,黄埔區、廣州開發區又引領風氣之先,推出一個重磅人才項目孵化平臺,建立全國首個立足於新加坡及歐洲國家的海外引才網絡。
今年7月2日,籌備已久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正式運營。“國際人才自由港”是知識城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被寫入《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
作爲自由港的共建單位之一,中烏(黄埔)國際創新研究院早在2011年就爲廣州開發區招攬頂尖科學家。該研究院副院長韓昕超介紹,爲了精準、高效地吸納高端人才,國際人才自由港專門搭建了全球人才數據庫,“我們根據人才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建設,一是區内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二是全球人才網絡在什麽地方産生什麽樣的人才。”
“衆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産業園區—大院大所”成梯次的各類發展平臺,人才鏈與産業鏈緊密相扣,爲全球人才搭建了創新、創業、創造的廣闊舞臺。
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區内漸次鋪開,建成孵化器超過100家,孵化面積超60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5500家,是華南地區面積最大的孵化器集群。
“1+1+3+N”科創平臺集群形成“大氣候”,廣州實驗室、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磅落地,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等大設施全面啓動建設,13個中科院項目以及高端科研機構集聚發展,構建産學研融通創新機制,打響“黄埔實驗室”品牌。
各類平臺如“星星之火”,形成引才的“燎原之勢”,培育了一支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集聚諾貝爾奬獲得者梅洛和鐘南山、趙宇亮、張伯禮等103名戰略科學家到該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開展前沿技術研發。
▶▷强政策,助鳳“涅槃” 哪裏可以更好地幹事創業,哪裏就是人才主場。“在人才政策方面,黄埔力度位居全國前列,比如人才落户奬勵方面。又如人才評定方面,黄埔‘第一個吃螃蟹’,讓科研單位自主評定人才,這是一個創舉。”談到黄埔區的人才政策,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方廣有贊不絶口。黄埔區、廣州開發區構建了“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破四唯”評價使用體系,實行“直接認定+專家評審+機構舉薦+企業推薦”組合遴選方式,全省首創用人單位、風投機構、科研平臺“3主體推薦制”,共評價産生了584名人才。爲了集聚“能辦大事”的人才,黄埔區、廣州開發區把“愛才”理念融入每個政策細節中。以“金鑲玉”人才政策,“海外尖端人才8條”“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等政策爲依託,開創“上管老、中管青、下管小”人才服務先河,開展“一對一”訂單式高端人才服務。
例如,做實“上管老”,在高層次人才集中居住的高端人才公寓内打造人才養老公寓,讓人才與父母長輩僅僅相隔“一碗湯”的距離,同時可享受爲期最長5年120平方米50%的住房租金補貼。做細“下管小”,目前共開辦人才幼兒園11所、兒童成長中心2家,共4000個學位,近400位高層次人才的子女入讀。
今年,黄埔區、廣州開發區又發佈重磅政策——《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聚集人才若干措施(試行)》,對院士在本區新設立全國唯一的院士工作站,經認定給予最高1億元資助。創新實施“揭榜掛帥”,對成功攻克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最高可資助1000萬元。
來自德國的廣州開發區全球招商總監賀勵平坦言,有不少中國的朋友計劃在歐洲投資項目,向他打聽當地的情况,“他們問我(當地)有没有一些(政府)扶持政策,我説很多地方一般是没有的。所以‘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中的伯樂奬、人才工作站等條款對外國公司來黄埔投資是很有吸引力的”。
這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機、高效的政策鏈,加之“Smile”營商標識深入人心,一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城市、一座人才競相成長實現夢想的城市、一座讓企業家以恒心辦恒業的城市,一定能够成爲創新的高地、創業的福地、創造的“天地”,成爲人才離成功最近的地方。(吴雨倫、李鵬程、陳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