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廣東省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十四五”規劃出爐

   廣州訊 11月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出,支持優化“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即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以及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在廣州、深圳、珠海、江門、惠州和湛江等市開展海洋碳中和試點和示範應用,探索海洋碳匯交易,推動形成粤港澳大灣區碳市場。
   支持深圳建設海洋中心城市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廣東海洋生産總值已經連續26年居全國首位。《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海洋生産總值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形成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産業集群,即海上風電産業集群、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産業集群、海洋油氣化工産業集群、海洋高技術船舶産業工業集群、現代海洋漁業産業集群。
  《規劃》明確,加快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完善産業鏈,建設珠三角海上風電研發服務基地和粤東、粤西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打造海上風電産業集群;增强高端海工裝備研發、設計和建造能力,重點推進廣州龍穴、深圳蛇口、珠海高欄港和湛江、汕尾等地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建設,打造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産業集群;建設以廣州、惠州、湛江、茂名和揭陽等爲核心的沿海石化産業帶,打造海洋油氣化工産業集群;全面推進船舶工業結構優化昇級,提昇高技術船舶研發製造能力,建設廣州、珠海、中山、江門等一批船舶研發、製造、測試、服務基地,打造海洋高技術船舶産業工業集群;增强廣州、深圳國際航運樞紐競争力,高質量建設“粤海糧倉”,高標準建設智能漁場、海洋牧場和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打造現代海洋漁業産業集群。
  《規劃》提出,要推動陸海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一核、兩極、三帶、四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其中“一核”指珠三角核心區,“兩極”指東西兩翼海洋經濟發展極,“三帶”指海岸帶、近海海域經濟帶、深遠海海域經濟帶,“四區”指海洋高端産業集聚示範區、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示範區、粤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示範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着力提昇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深化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强强聯合、引領帶動,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
  《規劃》明確,支持廣州市建設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支持深圳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珠海、惠州、東莞、中山、江門等市争創各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以汕頭、湛江市省域副中心建設爲引領,加快發展東西兩翼海洋經濟發展極,統籌涉海基礎設施建設、海洋産業布局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粤港澳大灣區串珠成鏈,形成世界級沿海經濟帶。
   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8.90%
  《規劃》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保護與發展,堅持以推進自然資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主綫,系統推進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全力支撑全省高質量發展。
  《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的主要目標:耕地保護紅綫牢牢守住,陸域和海域生態保護紅綫面積達5萬平方千米以上,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8.90%,陸域和海域自然保護地面積達2.82萬平方千米,濕地面積不低於1.75萬平方千米;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制度全面建立,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不高於國家下達指標,“三舊”改造完成面積達20萬畝以上,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單位GDP使用建設用地面積持續下降,持证在採礦山100%達到緑色礦山建設標準;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資源惠及民生福祉更加有效,“智慧自然資源”基本成型,“全要素、全週期、全方位”和資源資産資本“三位一體”管理逐步實現,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示範省建設制度體系初步構建。
  展望到2035年,全省自然資源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昇,生産空間安全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碧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形成,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成爲全國典範,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規劃》還提出了7項重大改革和9項重大工程。(劉良龍)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