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訊 從漁村到貿易港到金融中心,香港主要的經濟活動一直集中在維港兩岸的地區,包括港島北部從中上環、灣仔至銅鑼灣,九龍南部的尖沙咀、佐敦至旺角等。其發展狀態有其歷史背景,却没有根本上的必然性,亦没有以香港與鄰近内地城市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全局作考慮。
當香港的經濟發展一直緊靠祖國、與内地鄰近城市的聯繫和合作越趨緊密,加上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粤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中央對香港的支持與期盼,香港的空間發展策略和土地使用布局怎樣才最適合及有利於香港長遠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呢?
10月10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對香港建北區都會區的原因和意義進行了深度解析。
【南金融、北創科,雙重心布局】 陳茂波表示,香港目前最具競争力的産業是金融服務,它將在現時的重點地域——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新的經濟引擎是創新科技,將重點布置在北部都會區。這個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將更有效配置珍貴的土地和人才資源,引領相關的基建、設施和服務配套,營造更便捷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這考慮其實也包含了上届政府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期間,諮詢公衆所得的意見。
【南北並駕的布局與發展,具備多重意義】 陳茂波表示,南北並駕的布局與發展,具備多方面意義:
一是更好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當粤港澳大灣區將成爲强大的區域發展動力所在,當深港合作朝越廣越深的方向發展,讓創新科技産業聚集在與深圳毗鄰的北部地區,將更方便兩地的密切聯繫合作,營造更蓬勃的創科生態圈、更完備的創科産業鏈,有利這經濟新引擎的培育和較快發展,並加速推動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以及兩地金融、專業和其他高增值配套服務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
二是産業發展更均衡合理:金融以外,創科將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能提供大量的優質就業和創業機會,須預留充足的空間吸引創新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落户並持續發展,並推動傳統産業的昇級轉型,改善過去産業和經濟增長過度集中這缺點。
三是解决土地房屋供應短缺問題:土地供應不足一直制約了香港的商業、社會龢民生服務的發展,居住環境狹窄及樓價高企更是最尖鋭的矛盾。透過釋放出更多可善用的土地作發展和居住用途,是緩解住房難、樓價貴的關鍵之一。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及其帶來理順其他地區土地用途的機會,將可爲未來20年的土地需求提供重要的供應方案。
四是生活出行的合理布局:目前大批居住於新界的市民須前往市區上班的情况將大幅地改善,職住布局將更平衡。事實上,交通擠塞除了阻礙城市及經濟發展,也令市民付出更多不必要的時間成本。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發展布局,有利於重新分流上下班的人潮,紓緩交通系統的負荷,有利於更高效的出行規劃及更便捷舒適的城市生活。
在香港南端的維港都會區,將繼續爲金融和商業服務業提供發展空間。而在北端的北部都會區,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我們將秉持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并存的概念來建設,爲大家提供優質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及便捷的康樂和郊遊空間。
【南北兩端將呈啞鈴式發展,承載兩大經濟引擎】 在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布局下,香港的南北兩端將呈啞鈴式的發展,盛載着兩大經濟引擎。
而在南北兩端的中間,還有東西兩大走廊,分别是在西邊連接新界西北和大嶼山,運輸物流便捷的西部經濟走廊,以及在東邊連接九龍東、新界東至北部都會區、涵蓋三所大學、科學園、大埔工業村及港深科技園的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
通過更合理的整體空間規劃布局,加上交通基建先行的發展理念,將有助釋放更多可發展土地及提昇其地積比率,以應對市民的住屋需要和改善居住質素。
此外,香港還有更大的空間布局脈絡——雙城三圈。“雙城”指香港和深圳,“三圈”是指:
西邊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深圳的前海、蛇口及後海將連接到香港的天水圍、元朗、洪水橋,讓這一帶由原來香港的遠端變成爲接駁到深圳西部的中心區域;
中間的港深緊密互動圈:包括羅湖、落馬洲、皇崗、文錦渡等幾個口岸,上連羅湖、福田等深圳蓬勃發展的地區,下接香港的新田、古洞北、粉嶺、上水,以及新界北新市鎮等;
東部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除了大鵬灣和印洲塘外,還覆蓋蓮麻坑、地質公園、東平洲和大鵬半島環境優美的郊遊勝地。
【香港必須要以新思維開展新里程】 陳茂波表示,香港必須要以新思維開展新里程。
土地房屋是香港社會最尖鋭的矛盾,現在已步入攻堅克難的階段。特區政府必須全力以赴、全速去做,力求在三至五年漸見成效,讓市民能够看得見轉變、感受得到改善,從而建立起信心。
只要堅守人民是一切發展的中心,集中精神合力謀發展,切實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質素,香港的未來必定讓人充滿期待。(林雨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