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爲大灣區建設有效賦能
廣東中山加速打造文化引領型城市




   中山訊 地處粤港澳大灣區腹地的中山市,近年來以打造文化引領型城市爲抓手,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進展。
  文化凝人心、聚人氣。中山市將繼續打好文化優勢牌,加快本地傳統産業依託文化創意轉型昇級,提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努力建設粤港澳大灣區人文地標城市,爲大灣區建設有效賦能。
   【文化優勢吸納港澳人才】
  中山是孫中山的故鄉,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中山市港澳局統計,香港現有中山籍人員約30萬人、澳門現有中山籍人員約15萬人。
  2019年以來,國家深入推進粤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山充分發揮與港澳地區同根同源的文化優勢,吸引了一批港澳青年創業置業、投身灣區建設。中山市易創空間創業孵化基地總監向佳治介紹,該基地已有29個港澳創業項目,其中不少創業港澳青年的祖籍就是中山。
  香港青年莊一洲是一名“創二代”。父親是從廣東到香港創業的知名企業家。2019年,莊一洲留學歸來在中山註册成立了一家環保科技公司,主要研發“分佈式厨餘垃圾處理生態系統”。他將在國外學習的心得分享給基地的創業青年,並對創業項目進行“馬拉鬆”式的跟踪輔導。
  基地形成了以老帶新、相互幫扶的創業文化氛圍。“雖然我們基地多是初創項目,但可以和基地外三四百家相對成熟的企業對接資源。很多人獲得第一桶金後還會回到基地找人合作,自己壯大後再反哺他人。”向佳治説。
  毗鄰港澳、文化同源、宜業宜居,也讓中山成爲不少港澳人士的休閒養老之地。在總人口10.5萬的南朗鎮,港澳籍鄉親就有6萬人。與澳門直綫距離僅20公里的三鄉鎮,很多澳門人士到此經商置業、退休養老。記者在三鄉鎮振華社區看到,社區專門設有港澳專窗,提供居住证辦理、就醫、就學等政策諮詢服務,65歲以上港澳人士持居住证可享受免費體檢、新冠疫苗接種、核酸檢測等公共服務。
  此外,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每年不定期地舉辦茶叙、旅遊、探訪、座談會、義工活動等。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負責人禤紹生説:“中山交通便利、環境宜人,現在還有很多澳門青年跟隨退休父母來這裏定居、創業。街坊會也會提供創業對接服務,傳達兩地的惠民政策。”
  澳門立法會的退休公務員黄志光説:“我2009年就在中山買了房子,週末没事過來度假,2019年退休後在中山定居,生活很安逸。”
   【文化創意帶動産業高質量發展】
  中山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是廣東兩個不設縣區的地市之一,曾有廣東“四小虎”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先後建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家用電器等3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催生了古鎮燈飾、小欖五金、大涌紅木傢具、港口遊戲遊藝設備等18個産業特色鮮明的專業鎮,擁有38個國家級産業基地,是大灣區産業鏈較完備的城市之一。
  然而,隨着傳統制造業和外向型經濟的優勢逐漸减弱,“小而散”的專業鎮經濟模式變成了中山發展的瓶頸。行業内同質競争,低價内耗,傳統産業轉型昇級迫在眉睫。
  針對這一現象,中山從供給側入手,以文化引領産業轉型昇級。燈飾、家電、五金、紅木傢具等傳統制造業不斷注入文化元素,從單一“賣産品”轉變爲“賣創意、賣文化、賣文旅”,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中山古鎮被稱爲“中國燈飾之都”,在國内燈飾市場佔有率約70%。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不少企業已跳出傳統的手工製造,向智能化、高端化、訂制化方向發展。在一家名爲“想天照明”企業的展廳,記者看到鑲嵌在天花板上的一排排照明燈具,能够隨家庭場景需求提供不同亮度和區域的照明組合,豐富了家居文化的内涵。想天照明總經理朱忠武説:“未來發展方向是深耕品牌,培養設計人才,提供個性化的照明服務。”
  同樣跳出流水綫製造的開元燈飾選擇走高端路綫。關停300多家門店,公司全面轉爲私人訂制,從走量變走質,營收持續增長。“我們的底氣來源於專業的服務和過硬的産品。”開元燈飾銷售經理郝鑫説,“銷售、業務、工程、設計等人員組成團隊一對一服務。還有不輸歐洲燈飾的設計與工藝,才敢同樣要價數十萬乃至百萬。”
  此外,中山也是國内最大的遊戲遊藝産業基地,産值占市場份額的50%,出口占70%。目前,遊戲遊藝産業也在向影視、文學、動漫、音樂及相關衍生品市場等領域拓展,搶佔産業鏈高端。
  中山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説:“中山將乘着粤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深度挖掘孫中山文化資源,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翠亨新區北承廣州南沙新區,南接珠海横琴新區,東經深中通道承接深圳前海新區。根據中山市的規劃,未來這裏將集中打造文旅生態城、碼頭綜合體、湖畔科創産業園,以此延伸涵蓋文化旅遊、高端商業、會展商貿和總部經濟。
   【打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灣區高地”】
  當前,中山城鎮化率超8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廣東全省最小的。近年來,中山不斷加强文化建設,配套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城鄉居民共享精神文化成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公佈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名單,中山得以入選其中。
  中山搭建起市鎮村共享型圖書館服務體系,促進城鄉文化資源縱横連接。在三鄉鎮圖書館,記者從掛在門口的顯示屏上看到,當天進館人次爲325。正值暑假,許多學生在館内復習功課,也有家長帶着孩子閲讀繪本。市鎮村三級圖書館實現了通借通還,從三鄉借走的書可以到其他圖書館歸還。每年市里還提供約500萬經費供市民“點單”選書。
  據統計,中山每萬人擁有室内公共文化設施面積超2500平方米,平均每3.6萬人擁有一座自助圖書場館,中山公共圖書館紙質書刊人均外借量居全省第二;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的調查顯示,中山市民平均年閲讀量爲14.2本,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中山專門打造了“雲上文化館”,將藝術培訓、文藝演出、非遺體驗、展覽等搬到綫上,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今年疫情期間,“雲上文化館”的藝術普及講堂、非遺講堂、綫上市民大舞臺、綫上抗疫攝影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此外,中山還打造了孫中山文化節、華僑華人“中山文學奬”、“博愛100”公益創投、慈善萬人行等品牌活動,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讓城市精神融入公共文化。
  通過公共文化與各行各業共建共治共享、融合發展,中山推動公共文化資源走進商業、生産、服務領域各個空間,融入休閒生活各個場景,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着眼灣區未來協同發展】
  專家認爲,中山以文化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探索體現了自身的獨特優勢,也避免了與灣區其他城市的同質化競争,值得肯定。但仍需“鍛長板”“補短板”,着眼灣區未來謀篇布局,加强灣區城市協同發展。
  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連接中山和深圳前海的深中通道預計於2024年建成通車,届時中山與深圳兩地間的車程將從2小時大幅縮减至20分鐘左右。
  廣東省區域發展藍皮書研究會副會長梁士倫認爲,提昇産業鏈現代化水平是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昇級的必然要求。中山應立足製造業的基礎優勢,主動對接廣深港澳創新資源,發揮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作用,做强産業鏈細分領域關鍵環節或相關配套,共建共育高質高新世界級産業集群。
  與周邊城市相比,中山在與中心城市産業鏈對接協作、承接吸納創新資源要素和高端産業方面還有待加强。一些業内人士擔憂,廣州、深圳的政策優勢也會形成虹吸效應,影響中山吸納人才和長遠發展。
  對此,翠亨新區管委會總經濟師梁兆華建議,繼續完善中山宜居宜業的軟硬環境,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增强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同時,優化人才精準服務,大力培養支撑産業鏈現代化發展的新型産業人才、高技能人才、工匠精英、創新創業企業家群體,做强做優“人才鏈”。
  中山土地面積僅占廣東全省1%,過去憑藉改革紅利經濟總量長期位居全省前列。如今,在粤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若着眼於跨區域産業協同融合布局,加快培育新興支柱産業,有望再度崛起。
  “過去,中山經濟的發展模式是鎮街主導,對高端産業的吸引力和承接力不强。基層幹部群衆要破除‘吃老本’‘小富即安’的思維,提昇奮鬥精神。”梁士倫説。
  文化是發展的“强心劑”。中山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進一步加强文化建設是中山成爲高品質灣區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創新、開放、包容、和諧應成爲新時代中山的精神内涵。(肖文峰、毛一竹、丁樂)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