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建設先行示範區”兩週年
深圳發展成果受全國關注

   深圳訊 8月18日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兩週年。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印發,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深圳再次扛起了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8月17日,國家發改委例行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深圳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過半任務陸續落地見效。上個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通知,總結推廣深圳五方面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深圳先行探索獲得肯定,示範引領作用已經顯現。
  建設先行示範區,不是做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單項冠軍”,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領域的“全能冠軍”。兩年來,隨着一批重大事項、重大平臺、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取得新進展,深圳正奮力跑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第一程。
  當前,深圳進入了粤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深圳經濟特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叠加的黄金發展期,在這樣的歷史機遇下,深圳邁入了先行示範區建設的第三個年頭,更多“春天的故事”值得期待。
【高質量發展高地】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關於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此次推廣的深圳經濟特區有關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共五大方面47條,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其中,第一大方面即是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凸顯了深圳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的亮眼成績。
  兩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印發,高質量發展高地成爲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而創新驅動發展則是彰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絶佳例证。深圳善用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主陣地作爲加快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擔當起推進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責任。
  在光明科學城,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大科學裝置項目加快建設,精準醫學影像、特殊環境材料應用、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重大創新載體加緊開展前期工作。一大批創新載體、創新平臺布局光明科學城,正逐步形成集聚效應、産生化學反應,推動光明科學城成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首批5條先行先試政策穩步實施,促進人員、物資、信息等創新要素便捷流動的體制機制取得突破,國家藥監局藥品和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中心)等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平臺實現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創新規則試驗區、粤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的步伐正在加快。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深刻演變,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深圳只有大幅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才能强化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地位。面對“卡脖子”問題,兩年來,深圳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着力提昇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産業創新高地,深圳步伐堅定。
【法治城市示範】
  今年6月18日,深圳發佈營商環境4.0版改革政策,當中提出推進十大營商環境前瞻性立法,引發了廣泛關注。十大營商環境前瞻性立法包括《深圳經濟特區反不正當競争條例》、《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産業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數字經濟産業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細胞和基因産業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條例》等。
  上述條例名稱以深圳經濟特區開頭,意味着將通過經濟特區立法權開展立法,深圳可以在重要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先行先試,更好滿足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比如,《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涉及明晰數據權屬、規範數據管理、優化數據保護和運用機制,《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涉及完善智能網聯企業商業落地配套制度,有了經濟特區立法權,深圳可以在這些新興前沿領域立法上率先取得突破,服務發展的需要。
  法治城市示範是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深圳堅持以法治引領改革,這一點在營商環境改革上得到突出體現。深圳將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列爲全市“一號改革工程”,以高質量立法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提昇,着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2018年-2020年,深圳連續出臺營商環境1.0、2.0、3.0改革政策,深圳營商環境改革走過了2018年1.0“搭框架”、2019年2.0“夯基礎”、2020年3.0“補短板”的歷程,3版方案合計推出500多項改革舉措,在此基礎上,2021年深圳又迭代推出聚焦“促提昇”的營商環境4.0改革政策。而在過往多版營商環境改革政策中,“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單是2020年,深圳就出臺了多部具有引領性意義的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聚焦市場主體全生命週期重點環節、打造高效便民政務服務、營造優質平等經營環境、創新融資便利模式、提昇監管執法效能、健全權益保障機制等六大領域,對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作出全面規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是全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結合深圳實際,作出了不少鼓勵和保護科技創新的制度設計。《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産條例》是全國首部個人破産法規,讓“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尤其是創業者有機會重新出發。
【城市文明典範】
  深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成爲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引領者。
  文明是一座城市發展的追求,而“雙區驅動”戰略下的深圳發展更是在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打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城市文明典範。
  深圳出臺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實施方案,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科學技術館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首批項目開工建設,“十大特色文化街區”改造提昇取得階段性進展。文化旅遊事業發展迅速,打造文博會等國際知名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粤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游徑,打造世界級運動活力之城。
  書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食糧”。以圖書館建設爲例,深圳2003年啓動“圖書館之城”建設,率先在全國頒佈實施《深圳經濟特區公共圖書館條例(試行)》《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閲讀促進條例》兩部地方法規。經過十多年不斷探索和建設,已建成各類公共圖書館(室)1012個、圖書總藏量4900多萬册(件),並構建起“一個平臺、二層架構、三級垂直、四方聯動”的特大城市圖書館服務體系。
  打造現代城市文明典範,印發實施加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方案,連續六届入選全國文明城市,打造“愛心之城”“志願者之城”,全市志願者已達200餘萬人,志願組織1.4萬個,在公共服務、矛盾化解、基層治理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深圳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市民文明素養提昇行動。打造國際一流城市文化地標,形成大灣區高品位高能級城市文化核心區。實施新時代文藝發展工程,創作遴選文藝精品。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打造著名體育城市。培育壯大“文化+”新業態,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産業和創意文化産業。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推進中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建設。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構建現代文化傳播新格局。
【民生幸福標杆】
  深圳以現代化理念和綉花功夫建設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讓市民生活在一個藍天白雲、推窗見緑、開門見園、文明友好的城市。
  國家對深圳提出先行示範區建設的要求已過兩年,在民生幸福標杆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中,民生幸福標杆建設包括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衆扶等。
  作爲超大型城市,深圳通過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市品質和城市魅力全方位提昇。以現代化理念和綉花功夫建設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讓市民生活在一個藍天白雲、推窗見緑、開門見園、文明友好的城市。
  作爲超大型城市,深圳的交通便利顯得尤其重要。深圳深入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强力推進原特區内外一體化發展。入選國家交通强國首批建設試點,截至2020年底,地鐵運營總里程超過400公里、在建總里程231公里,“十横十三縱”高快速路網加快形成。
  市民辦事也越來越方便,深圳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全面推廣掌上政府、指尖服務、刷臉辦事,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率達99.9%,在國家網上政務服務能力和智慧城市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居重點城市第一。建成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和統一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匯集各部門100類業務數據、38萬多路視頻數據和全量三維可視化地圖。
  深圳還始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爲奮斗目標和改革發展的出發點、落脚點,從人民群衆普遍關注、反應强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把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生態環境等問題一個一個解决好,做好人民群衆生活過得好不好的時代答卷。
  以教育爲例,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開展學位建設攻堅戰,規劃布局建設四大“高中園”,坪山高中園正式開建。深圳還構建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制定出臺構建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的决定,印發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
  藍天白雲、推窗見緑,深圳人全面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收官戰,今年上半年,深圳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6。公園建設也被作爲民生實事和“美麗深圳”建設的重要内容全力推進,到2020年全市已經建成各類公園1206個(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區,下同)全市公園緑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87%,成爲名副其實的“公園裏的城市”。市民既能推窗見緑、開門見園,又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體驗鳥語花香,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城市生活。
【可持續發展先鋒】
  先行示範,還要求深圳成爲可持續發展的先鋒,樹立和踐行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産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在美麗灣區建設中走在前列。
  過去,水污染問題是困擾深圳的一大頑疾。如今通過多年努力,深圳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被國務院評爲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並成爲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今年4月初,深圳灣上千條鯔魚齊躍海面的視頻火遍網絡,而在2月,攝影愛好者在深圳灣拍攝到上萬只鸕鷀成群覓食的畫面也曾熱傳一時。
  近日,一頭被稱爲“小布”的布氏鯨在網上走紅,從6月29日起,這頭小鯨魚頻頻在深圳大鵬灣現身。專家分析指出,國家一級保護動布氏鯨對食物、水質環境要求較高,通常出現在魚類較爲豐富的海域。
  大鵬海域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或許成爲了“小布”用脚投票,到深圳“做客”的原因。可以看出,海天一色魚鳥樂的景色已成爲深圳的生態名片頻頻出圈,這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也正是深圳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樣本。
  緑色低碳,則是深圳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詞,深圳正着力以緑色低碳爲抓手,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矛盾。無論是在城市規劃布局、産業結構優化昇級,還是在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上,緑色低碳始終貫穿深圳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爲構建緑色發展體系,深圳率先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並於2013年6月18日啓動碳交易。此後,深圳市場流動率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成交量第三、成交額第四。在碳交易的作用下,深圳市的結構性减排成效明顯。
  2020年,深圳市生産總值達到2.77萬億元,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額完成任務,值得注意的是,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已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
  全國首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制度體系——“1+3”GEP核算制度體系也將在深圳全市推廣。
  今年3月23日的深圳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餘璟表示,城市GEP核算將爲GDP勒上生態指數的繮繩,形成以GDP增長爲目標、以GEP增長爲底綫的政績觀,是推動高質量增長,促使政府不以破壞環境爲代價發展經濟、政府决策不偏離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手段。
  除了制度創新外,深圳生態環境立法起步早、創新性强,截至2021年,共制定環境領域的地方性法規20餘部,約占全部地方性法規的10%。深圳正以最嚴格的制度及最嚴密的法治來保護生態環境。(王睦廣、張小玲、程昆)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