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报业简介
版面导航
第01版:頭版聚焦
第02版:基建動態
第03版:工程管理
第04版:灣區之聲
标题导航
第27届公德地盤嘉許計劃頒奬典禮舉行
粤港澳大灣區開出今年第200趟中歐班列
新加坡明年3月起不再出售地鐵普通車票
港大發現NASA火星車過去探索的實爲風成沉積物
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子劇院建造工程公開開標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港大發現NASA火星車過去探索的實爲風成沉積物
香港訊
8月7日,香港大學發佈消息:港大地質學家發現NASA好奇號火星車過去8年探索的實爲風成沉積物而不是湖相沉積物。
2012年,美國太空總署的好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的蓋爾隕石坑内,當時不少科學家認定隕石坑所處的位置爲一個30億年前形成的湖泊所在地;從那時起,好奇號火星車便進行了逾3190個火星日(約3278個地球日)的地質研究,並針對性地研究蓋爾隕石坑内的具有層理且含有粘土礦物的岩石。香港大學理學院地球科學係的研究團隊在分析好奇號火星車收集得來的數據後,提出不同的論點——其蓋爾隕石坑内大部分的沉積岩實際上並不是在湖泊環境中形成的。
研究小組認爲,火星車在過去八年所探索和分析的沉積岩實際上是由風成的砂質或粉砂質沉積物組成,而當中的粘土礦物並非如估計般在湖泊環境中形成。他們提出,這些粘土礦物乃於早期火星降雨條件下因風化成土作用形成,而當時火星的大氣環境明顯有别於現代的火星大氣環境。
這項研究由港大地球科學係博士研究生劉嘉成、其論文導師JoeMICHAL-SKI博士及共同指導導師周美夫教授合作完成。研究團隊主要利用火星車上的化學和礦物探測儀器獲取的數據,結合岩石結構的照片,來揭示這些岩石的形成機制。這項發現最近於權學術期刊《科學前沿》中發表。
“嘉成證明瞭蓋爾撞擊坑的岩石中存在一些非常重要、但無法用古湖泊環境來解釋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趨勢。”Michalski博士解釋説。“有些元素在水中具有可遷移性(可溶於水),有些元素在水中不具有可遷移性(傾向於保留在岩石中)。元素的可遷移性不僅取决於其類型,還取决於流體的性質,比如説溶液的酸碱度、鹽度、氧化還原性等。研究結果表明,在好奇號火星車探測的岩石剖面中,不可移動性元素乃相互關聯,且其含量隨着岩石剖面的高度增加而逐漸富集,同時可移動性元素隨着岩石剖面的高度增加而逐漸虧損。這意味着蓋爾撞擊坑岩石剖面中存在自上而下的化學淋濾,是一種在成土過程中纔可觀察到的現象。”此外,研究還表明,在蓋爾古風化殻的上部,鐵缺失便較爲明顯,代表古代火星上的大氣層具有還原性,而不是現時的氧化性。
港大沉積學家兼地球科學係助理教授RyanMcKenzie博士説:“理解火星大氣和地表環境的演化,對於探索火星上潜在存在過的生命及對我們認識早期地球如何演化非常重要。研究火星非常困難,一個好的火星科學研究往往須結合創新的思維和先進的科技。嘉成和共同作者們通過利用火星科學實驗室上的載荷及設備,並結合遥感技術進行了有趣的觀察和分析,以研究火星早期沉積物的化學成分,爲早期火星的地表環境提供了重要信息。他們的數據對這些獨特岩層形成機制的現存假設提出了挑戰,並對它們形成時所處的大氣條件進行了合理的推測。作者尤其證明瞭這些岩石的層理是由風成沉積作用形成,而非氧化性化學風化作用控制了這些岩石化學成分的變化,也就是説,這些含粘土具有層理結構的岩石並不是在湖泊水環境中形成,推翻了長期以來的假設。這項工作將爲未來的行星科學研究帶來啓發,邁嚮令人興奮的新方向。”
火星向來是科學家的研究焦點,今年5月中國首個巡視器“祝融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目前正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巡視,其任務是探索火星氣候變化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綫索。中國計劃在未來十年内進行樣本返回任務。(郭政新)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