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訊 8月1日,香港發展局局長黄偉綸在網志發表文章,介紹香港新工程合約模式的優勢,並分享其中一個獲奬項目的細節。
據悉,近年來香港政府一直有序地推展不同類型的工務工程,亦不斷通過改善工程管理,提昇項目質素和表現。香港發展局自2009年開始在工務工程項目推行新工程合約模式,以提昇合約管理效率,局方及其轄下工務部門更在本年度新工程合約國際奬項中榮獲多個大奬,成績令人鼓舞。
【發展局獲年度機構大奬】 新工程合約奬項旨在表揚世界各地表現卓越的新工程合約項目及機構。在早前的頒奬禮上,香港發展局獲頒發年度機構大奬,渠務署獲頒年度水利工程項目和年度創新合約項目大奬,土木工程拓展署則獲頒年度運輸工程項目大奬,其他工務部門也在不同奬項範疇中獲得高度讚揚奬。
【積極提倡合約協作文化】 香港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工務)何英杰介紹,相比傳統工程合約,新工程合約模式(NewEngineeringContract-NEC)積極提倡合約協作文化,透過合約機制,讓雙方共同管理和分擔風險,例如引入預早通報機制、及早商討及協調以降低風險等,幫助工程團隊有效地解决項目面對的挑戰,提昇項目管理成效和成本效益。他説,今次局方和部門獲奬,反映工務工程在推動合約伙伴關係上的努力,得到國際認同。
【渠務署獲年度水利工程項目大奬】 香港發展局2009年在工務工程項目試行新工程合約模式,並自2015年起擴大采用範圍,至今已有超過300項工務工程以新工程合約模式批出,合約總值逾1,600億元。當中,渠務署石湖墟净水設施第一階段主體工程項目贏得本年度的年度水利工程項目大奬。負責有關項目的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污水工程)鐘正航表示,項目包括四份獨立土木及機電合約,全部均采用新工程合約模式,各個合約之間的工序及工期需要緊密協調,才能如期推展工程。
【建立跨合約協調團隊】 鐘正航表示,工程項目充滿挑戰,例如要在運作中的污水處理廠施工,加上地下管綫密佈,還有突如其來的疫情,爲物料付運及工人生産力帶來不穩定因素。采用新工程合約,通過當中的協作模式及機制,在互信及合作基礎下,部門、顧問公司和四個承建商建立了一個跨合約的協調團隊,充分利用大家的優勢,共同管理風險,把問題一一解决,避免出現糾紛而影響工程進度。
【利用科技構建協作平臺】 另外,項目團隊利用創新科技,構建一個協作平臺,采用包括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等,令工程信息同步地,以更透明及難以隨便修改的方式,讓參與工程的不同專業人員共享,大家於同一數碼平臺上溝通協調、調控建造程序、共同解决問題,進一步提昇新工程合約提倡的互信合作的基本精神。
【石湖墟净水設施第一階段工程】 就石湖墟净水設施工程項目,鐘正航説,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占地約9.4公頃,是一所二級污水處理設施,爲粉嶺、上水和鄰近地區提供污水處理服務。爲應付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及區内人口增長而急速增加的污水量,渠務署在2019年開始原址重建該廠,務求將污水處理量最終增至每日19萬立方米,並將污水處理水平提昇至三級標準,昇格爲石湖墟净水設施。
【全港最大三級污水處理設施】 由於在工程期間必須維持污水處理服務,擴建工程需要分階段進行。現時正進行第一階段工程,預計2024年左右完成,而整項工程則預計2034年完成。擴建後的石湖墟净水設施占地約11.9公頃,不但成爲全港最大的三級污水處理設施,經處理後的净化水亦會加工成再造水,供新界東北部地區作冲厠及其他非飲用用途。
【兩公頃公共空間供市民享用】 渠務署亦借此擴建機會,於净水設施加入不少緑化元素,以及釋出約兩公頃公共空間,建造包括觀鳥園、種植園、生態園、河畔步道等,分階段開放給公衆享用,而日後大部分污水處理設施均爲密封式,並有除臭裝置。
工務工程透過推行新工程合約模式,充分發揮伙伴合作精神,將施工困難和風險妥善解决,並於本年度新工程合約奬項中獲取卓越成績,令香港更有信心更廣泛地應用新工程合約模式。
展望未來,香港會繼續努力與不同持份者合作,不斷創新,優化合約管理流程,以更有效率地推展各項民生工程,共建更宜居宜業的香港。(林雨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