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訊 中國共産黨迎來百年華誕,香港百艘漁船巡遊維多利亞港,與市民分享節日喜悦;澳門的“中國共産黨的100年”大型圖片展,參觀者人流如潮;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珠江兩岸城市的燈光秀,以光影的形式,講述黨的百年曆程,閃耀着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珠水浩盪。今天,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正在這裏崛起。2020年,粤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港珠澳大橋暢通三地,創新資源加快集聚,開放共享水平不斷提昇。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緊抓粤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重大機遇,以粤港澳大灣區爲主平臺,引領帶動全省形成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强大引擎。
新征程召唤新的奮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粤港澳大灣區的奮鬥者們用激情和汗水書寫新時代的故事。這股磅礴力量,讓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藍圖,加速照進現實。
【粤港澳合作更緊密更通暢】 依託香港、澳門作爲自由開放經濟體和廣東作爲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優勢,大膽探索,深化粤港澳合作,是粤港澳大灣區的一項核心任務。
其中的一個重頭戲,就是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合作、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爲大灣區的科研創新合作提供了一個頗爲重要的平臺。“這個國家級科學設施,彌補了大灣區缺乏大科學裝置的短板,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對《南方》雜誌記者説。
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已與香港城市大學共建“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與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加强在專才培訓、科研和設備等方面的合作。此外,這個“國之重器”自正式開放運行以來,已完成5輪用户實驗,註册人數超過2000,主要來自國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不少來自港澳地區和國外。
“大灣區的科研工作者,如今有着比過去更優越的開創事業的條件,要抓住機遇、利用好重大平臺加强合作,創造出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作爲廣東省優秀共産黨員,陳延偉多年來立足國家大科學裝置積極推動粤港澳三地科技領域的合作,爲大灣區的科技協同發展作出了貢獻。
教育合作,同樣前景廣闊。
廣東省優秀共産黨員、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院長袁長林,在珠海教育領域工作了近20年,一直關注着大灣區的教育事業發展。他告訴《南方》雜誌記者,當前大灣區内的合作交流内容廣泛,覆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創新教育、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加强大灣區教育合作的緊密度,是必然趨勢。”袁長林認爲,未來應該繼續推動粤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打造區域基礎教育聯盟,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
除了科技教育,大灣區内還在繼續推動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休閒旅遊、生態環保、社會服務等領域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從更深層次,則要不斷通過改革實現機制規則的對接,讓大灣區合作變得更緊密、更通暢。”袁長林説。
【人才高地要激發“磁吸效應”】 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匯聚千千萬萬的優秀人才共同建設、共同圓夢。
作爲本部在北京的大科學裝置工程項目,中國散裂中子源曾一度面臨着异地建設的難題。這些年來,每年春節等節假日,陳延偉基本都在建設現場度過。“未來的道路很長,我們要時刻意識到肩負的職責和使命,更要能够沉下心來努力做事。”他説。
隨着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和運行,越來越多來自國内外的人才加入團隊,成員涵蓋老中青三代人。曾經在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擔任首席極化中子科學家的童欣,就在2018年回國來到東莞,開始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工作。如今,這裏還集聚了不少來自美國、德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科研工作者。在對青年人的培養中,陳延偉關注到他們的成長性和可塑性。
要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大灣區還需要激發更强的“磁吸效應”,“廣聚天下英才”,吸引更多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進駐扎根。
在大灣區建設任務書中,加快建設粤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是一個重要安排——通過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引進人才環境,建設人才高地。
袁長林認爲,可以實行開放性的人才引進政策,推動港澳高等教育院校在内地辦學,做好人才交流服務與保障的高效對接,出臺有吸引力的政策,讓人才願意留、留得住。
“大灣區還可以建立人才大數據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競争力、覆蓋人才引進全流程的共享平臺,讓人才的需求和供給實現快速對接,降低人才獲取成本。”袁長林建議,此外,政府還要創建創新創業的開放環境,保護創新創業成果,激勵高層次人才創新的動力、增强人才的匯聚力。
“人才落户後,需要有更加宜居宜業的環境土壤。”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陸秀興,7年前來到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古竈村工作,並在4年前開始擔任村黨委書記。在這裏,她摘掉了軟弱涣散基層黨組織的帽子,凝聚了一批人才奮鬥在鄉村振興路上,推動了古竈村的美麗蝶變,並在今年獲評“廣東省優秀共産黨員”。
陸秀興對《南方》雜誌記者説,從基層來説,很重要的是要通過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的社會治理,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育好、管好、用好、服務好人才。
【新征程的大灣區想象】 從“硬聯通”到“軟銜接”,粤港澳大灣區加速向世界一流灣區闊步進發。融通、開放、創新……在邁向未來的新征程中,大灣區承載着優秀建設者們美好的想象。
陳延偉認爲,未來的粤港澳大灣區,創新環境將更加優越,科技人才交流更加密集,國際創新資源將更爲集聚。特别是在大科學裝置等前瞻性、戰略性科技平臺的支撑下,全球科技人才資源將進一步匯聚,粤港澳間的産學研深度合作,也將催生出更多的新技術、新業態。
立體的交通體系,是大灣區的必要條件。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爲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撑。
“當前,我們在全力加快推進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獅子洋通道等一系列跨江跨海工程建設,有序開展沈海高速和京港澳高速等國家高速公路擴容改造,爲高質量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奮鬥,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大責任、大使命。”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吴玉剛對《南方》雜誌記者説。
“未來的大灣區,一定是内外聯通快速高效的,城市群内人流、物流通暢無阻。”在吴玉剛看來,隨着大交通體系的完善,大灣區内部的人員、物資、資金、信息等要素流動,將更加便捷有序,爲内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奠定更便利的基礎。
在袁長林看來,隨着粤港澳三地合作的深入,城市之間的經濟協同發展將更加緊密,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更强。而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下,將更深入地嵌入全球價值鏈和産業鏈中,成爲我國對外開放更重要的平臺。
“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粤港澳大灣區也將成爲更富有活力和國際競争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袁長林説。“未來,大灣區將是環境優美、生活工作便利、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陸秀興表示。(葉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