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訊 盛夏7月,從太古倉到洲頭咀公園,開闊的江岸綫盡收眼底,岸邊緑樹成行,清凉感撲面而來。連日來,工人們正在環島路加緊鋪設塑膠慢行道,不久,這裏將成爲沿江慢跑的絶佳路綫。一頭是舊倉庫變身的繁華商街,另一頭連着緑蔭濃濃的城市小公園,在這條不到2公里的路上,城市更新擴展了公共活動空間,也爲濱江夜經濟搭建了平臺。
從對工業遺址太古倉的單獨改造,到整合片區舊廠、舊城資源實施組合改造,如今,太古倉—大阪倉—西岸倉遺址周邊,已形成居住、辦公、休閒功能集聚的城市有機網絡,點面結合帶動片區活力顯著提昇。
2019年,廣州市將“三舊”改造昇級爲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三舊”改造、“三園”轉型、“三亂”整治),以城市更新成片連片改造爲實施路徑,鼓勵開發主體統籌片區策劃方案,系統性、規模化推進城市更新,爲探索超大城市有機更新邁出了關鍵一步。
近兩年來,圍遶城市有機更新的新發展理念,廣州市涌現出如太古倉、聚龍灣、環市東、南洋電器廠等多個連片改造的重要實踐。自2019年以來,全市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017億元,盤活存量用地85平方公里。
【連片混合改造,功能有機組合】 站在環島路江邊,開闊的視野讓人可以放眼欣賞一江兩岸的亮麗景觀。對岸,荔灣區聚龍灣啓動區清晰可見,幾株百年老榕樹垂立江岸,這是廣州首個以全週期管理理念打造的産城融合示範區,也是全市混合改造的標杆項目。
走進碧水悠悠的大衝口涌,兩岸枝枒低垂,呈現在眼前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嶺南水鄉畫面。再向前走,便是興建於光緒五年(1879年)的聚龍古村,時光“雕刻”在青磚大屋上,滿是歲月的痕迹。形態多樣是聚龍灣片區的一大特色,除百年古村外,這裏還有30餘處歷史建築、多個市屬國有舊廠、自然村落,以及5公里自然水系……
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相互交織融合在聚龍灣裏。未來,這裏將打造爲文商旅創居有機融合的“廣州城市西客廳”,以古村落活化、工業遺址再利用、文化景觀和濱江水岸營造等方式,激活片區綜合功能,實現城市混合改造有機更新。
荔灣區白鵝潭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聚龍灣項目采取成片連片改造,同時涉及舊村、舊廠、舊城等形態,非常考驗市場主體的綜合開發和運營能力。”然而,上述負責人同時表示,聚龍灣是中心城區難得的資源,片區同時擁有文化、生態、工業等多重元素,有助於打造産城融合、生態宜居的城市客廳。
目前,聚龍灣起步區已規劃打造沿江碧道及親水平臺,江邊,嶺南集團的老糧倉衝口倉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將打造爲白鵝潭城市展廳,實現對舊廠房的活化利用。
地處中心城區的舊城改造常常會受到空間制約,進而對改造方式要求較爲嚴格,以“留、改、拆”相結合的混合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顧舊城肌理保護並實現城市再開發。
2021年4月,越秀區南洋電器廠項目動工,這是廣州市首個混合改造項目,以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相結合的方式,統籌規劃舊廠、舊城,探索建設“老城市新活力創新發展示範區”,形成可推廣、可復製的混合改造經驗。
“南洋電器廠及周邊混合改造以産業退二進三,人居環境提昇,文保建築活化和社區環境整治爲目標,將該片區打造爲活力社區的樣板。”項目規劃方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林太志介紹,從前,廣州市“三舊”改造彼此分開執行,適用的政策也是相對獨立的,如今,混合改造在“三舊”政策基礎上打通了執行層面的關聯性,爲項目落地鋪平了道路。
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計劃資金處處長唐儀興表示,過去,舊城混合改造存在政策依據不足、實施路徑不清晰、成本與收益難以測算等問題。自2020年廣州市推出城市更新“1+1+N”政策體系以來,《廣州市城市更新“混合改造”項目實施操作指引》《舊城混合改造項目成本核算指引》等一批文件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搭建了完整的廣州舊城混合改造政策體系。
【活化歷史遺迹,烘托片區特色】 前後醖釀了一年有餘,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成爲推動廣州舊城混合改造的“加速器”,南洋電器廠及周邊、聚龍灣片區、港灣一二村、魚珠木材市場……一批試點改造項目隨之先後啓動。
在聚龍灣,白鵝潭城市展廳利用衝口倉的舊廠資源和江岸、河涌景觀,將紅磚廠房與現代化鋼筋結構“混搭”,完整保留了工業遺址的整體架構。同時,通過在内部重新劃分“廠區”布局,將改建沉浸式體驗廳、巨幕展示廳、多功能會議室等現代化功能性空間,並在展廳附近的濱水地帶增設了休憩空間,咖啡水吧等公共服務設施。
爲了留住芳村昔日的“工業榮光”,聚龍灣片區還將成片活化利用渣甸倉、杏村倉、廣柴地塊、花城玻璃廠地塊等工業舊址,讓“工業風”在時尚街區掀起一片新活力。白鵝潭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廣州柴油機廠舊廠房保存完整,風格亦具代表性,規劃將對廠房進行保護性開發,引入高端時尚品牌入駐,打造文化創意園區。“只有通過活化才能將這些老機器、老廠房保護起來,不能眼看着它們淹没在荒草中。”上述負責人説。
不同於“三舊”改造按項目類别分開推進,當前,廣州市積極推動城市更新成片連片組合實施,不同片區間往往風格迥异、特色鮮明,在操作層面上,也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及運營。“成片連片給了項目更多可行性、可能性,通過項目間的不同組合,令片區整體規劃更具特色。”林太志説,特别是對於歷史人文景觀的保護,融合傳統與現代,可以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質化建設,讓城市更具辨識度。
2020年,在廣州市城市更新“1+1+N”政策體系下,《廣州市關於深入推進城市更新促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的工作指引》作爲配套文件發佈(下稱《工作指引》),《工作指引》指出,城市更新應注重保護各個時期的歷史記憶,重點修復傳統建築集中連片區域,同時注重挖掘歷史文化遺産的文化、藝術、經濟、社會等價值。
在南洋電器廠及周邊改造項目中,血泪灑黄華碑和普濟院舊址將進行原址保護,此外,普濟院舊址還將實施低影響開發,結合文化遺産歷史功能與現實功能,在保留原建築結構基礎上改造成創意書店、文化茶室等都市公共服務空間。
在千年商都廣州,涉及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在城市更新項目中屢見不鮮。番禺區羅邊村舊改項目依託嶺南四大園林之一的餘蔭山房,形成了以傳統文化爲核心的新舊嶺南融合區。
星河華南更新集團羅邊村項目負責人介紹,規劃的羅邊村改造將形成歷史建築與現代城市生活共生共鳴的效果,使周邊建築風格相協調。同時,在廟宇原址保護的基礎上,在北側形成歷史文化商街,拓展片區文旅價值。目前,羅邊村規劃復建安置區及集體物業以餘蔭山房爲核心,周邊建築均保持了低容積率的建設格局。
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爲一體,市住建局前期工作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成片連片改造將發揮歷史文化價值對周邊環境的輻射力,形成對項目的整體帶動作用,並促進形成區域特色。前不久,《廣州市城市更新條例(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徵詢意見,《徵求意見稿》將歷史文化遺産需要保護利用列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必要性的第一條,從法規層面規範了文化遺産保護的内容和程序。
【産業釋放活力,城市有機生長】 從地圖上看廣州,老城區舊城圖斑面積多達20平方公里。近年來,通過老舊小區微改造等方式,廣州老城區人居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然而,配套設施不完善、産業空間不足、社區活力衰退、片區吸引力下降等問題依然存在。
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成片連片系統規劃,永慶坊、北京路、沙面等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以文商旅融合爲特徵,爲中心城區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僅僅依靠文旅資源還遠遠不够,以産興城仍然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徑。
正如太古倉的廠房活化帶火了環島路的沿江夜經濟,塵封在歲月中的老倉庫以新的風采吸引着年輕人争相打卡。爲了讓太古倉的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如今,該片區規劃了以周邊三大倉庫爲主體的連片文化休閒消費圈。
面對着太古倉,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139庫區經歷了一場微改造,老庫房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增添了新功能:電影院、餐廳、培訓機構、運動健身區等紛紛入駐,夜間,繽紛的霓虹爲老廠區勾勒出新的光彩,成爲與太古倉業態互補的片區消費新熱點。139庫區運營方——中國船舶工業物資華南有限公司招商運營經理邵睿韜介紹,目前,該項目每年接待消費人次達180萬,與太古倉及周邊形成了相互引流的良性消費圈。
在太古倉及其周邊改造項目中,産業、商業、居住、生態共生共融協調發展成效卓著。唐儀興表示,從“三舊”項目獨立改造發展到成片連片規劃,才能與廣州市統籌推進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相輔相成。“這是城市更新的總體趨勢,只有形成成片連片,纔可能在同一項目中統籌九項重點工作内容,有助於系統解决城市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該負責人説。
事實上,在以濱水活力帶爲軸的珠江後航道上,經歷了城市退二進三的産業昇級後,更大的城市更新示範片區正在加速形成。
未來,身處後航道的聚龍灣片區將打造爲産城融合新高地,引入數字化應用中心、數字化供應鏈行業、工業互聯網等業態,建設科創總部經濟區、歷史人文活力區、水秀花香美麗區。據悉,爲使該片區留下生活氣息,規劃設計方在居住區内保持了較低容積率的建設布局,並以河涌改造爲抓手,設計高品質文化水岸,綻放宜居宜業的城市魅力。“聚龍灣不是一片黑壓壓的寫字樓,這裏還應該有活潑的生活場景,這些需要在空間布局上着眼長遠,爲打造産城融合示範區作出一些短期的利益讓步。”白鵝潭管委會負責人説。
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世福看來,城市更新趨向成片連片規劃的好處在於,可以將更新目標較系統地設定到相當規模的空間上,有利於統籌布置市政道路、公共服務設施等,因此也更能容納開發强度較高的更新項目。然而,他也表示,如成片改造僅有規模趨勢,仍缺乏更廣泛地與周邊相鄰社區的相互協調,就很難定義爲系統組織的有機更新。(郎慧、吴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