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报业简介
版面导航
第01版:頭版聚焦
第02版:基建觀察
第03版:工程管理
第04版:灣區之聲
标题导航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10管節順利完成沉放安裝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將在香港公開展出
四川第四條特高壓外送通道投運
《中國基建報》官方微信號、微博、百家號。請掃碼關注。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將在香港公開展出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均有香港科研人員參與
香港訊
近日,本報記者獲悉,嫦娥五號探測器携帶的月球土壤,將赴香港進行公開展出。
去年12月,嫦娥五號成功將重達2公斤的月球土壤帶回地球,此次展覽,香港市民將有機會親睹“天外之土”。據悉,部分月球土壤隨國家科學家訪問團前往香港,並擬於6月27日至7月初在香港公開展覽。
此次國家科學家訪問團還將到訪香港理工大學等香港高校、中學,與香港學生們分享中國航天故事。
事實上,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均有香港科研人員參與。
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是香港唯一參與“嫦娥五號”任務的院校,團隊負責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令採測器可順利完成月面採樣及封裝。
2020年“嫦娥五號”探月工程,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精密工程)容啓亮團隊研製的採樣執行裝置,再一次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貢獻“香港力量”。
當被問及“嫦娥五號”成功携帶月壤返回地球的心情,容啓亮直言,“如釋重負”。他介紹,“嫦娥五號”立項時,有很多團隊參與競争,最終由香港理工大學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手,成功争取到項目研發的機會,其中,香港理工大學負責“表取採樣執行裝置”部分,這是負責在月球表面採樣的關鍵儀器。容啓亮與團隊在接近10年的研發過程中,做了很多實驗,他説,裝置在取樣時可謂“步步驚心”,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錯,幸好最終順利完成了這個“國家級任務”。
據介紹,在封裝月壤的裝置上,有一個小小的香港理工大學標誌。容啓亮説,這個標誌,從香港理工大學出發,從香港出發,落在月球,最後又回到了地球。
容啓亮表示,香港的科學研發,需要和内地緊密合作,一方面内地有香港没有的研發儀器,另一方面内地科研人員非常勤奮,雙方在很多方面可以互補。他鼓勵有志從事科研的港青放眼灣區,開拓視野,去到一個更大的範圍,做真正對人類有建設的研究。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去年11月24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去年12月17日,返回器帶着由月球表面采集的2公斤的月球土壤,成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着陸,這標誌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中國成爲繼美國和前蘇聯後,第三個取得月球樣本的國家。1976年前蘇聯月球探測器“月球24號”帶回170克月表土壤樣本之後,相隔44年,中國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林雨潤)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