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第一條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籌經費建築的民營鐵路新寧鐵路建成通車;百年後,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拔地而起。百年前,江門被闢爲對外通商口岸;百年後,江門對外經貿增長迅速,設立中國(江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百年前,江門華僑漂洋過海外出謀生;百年後,海内外華僑華人在江門實現創業創新夢。
江接四海,門納百川。這裏是粤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正舉全市之力投入大灣區建設,被賦予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户的使命。這裏也是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與村落所在地,是著名的中國僑都,是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穿越百年,再看江門,中國僑都,江海門户,正意氣風發:“5+N”産業集群加速崛起,創新發展動力澎湃;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户加快建設,交通建設多點開花;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走向深入……
【創新發展動力澎湃,“5+N”産業集群加速崛起】 廣東奇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敲鐘上市,成爲註册制實施後江門在創業板上市的第一家公司。而在100公里開外的江門高新區,12萬平方米的奇德科技産業園正在加緊建設,未來高性能高分子複合材料産品産能將達6萬噸,有望成爲粤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産業聚集地。
企業蓬勃發展的背後,是江門加速崛起的“5+N”産業集群。作爲廣東老牌工業城市,江門工業發展基礎扎實,擁有2萬多家工業企業,但近年來普遍面臨較大轉型壓力。爲此,該市加快推動産業轉型昇級,全市創新發展水平不斷提昇,涌現了不少頗具産業競争力的企業。
今年1—4月經濟運行數據顯示,江門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7.8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4.2%,比1—3月加快0.9個百分點。代表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分别增長63.8%和38.4%,增速高於全市規上工業33個和7.6個百分點。
創新不竭,動力不止。如今,江門已形成了多層次、全鏈條、廣覆蓋的創新體系,爲江門打造成爲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江門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綜合排名實現大幅躍昇,高新技術企業存量超1800家,是“十二五”期末的9倍,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一。
涌動的轉型大潮,讓僑鄉創新經濟的内核不斷壯大,也推動僑鄉加速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釋放源源不斷的充沛活力。去年,維達紙業(中國)有限公司通過口罩生産綫(首期)技改項目,火綫投身全國口罩生産“大軍”,斥資800萬元,新建無菌車間,增設智能生産綫和檢驗儀器,不到一個月,口罩生産車間從圖紙走向了現實。技改提速發展,不斷展現着江門傳統産業的新活力。
【交通建設多點開花,融入大灣區“一小時城市圈”】 烈日下,中開高速江門段磨刀門西江特大橋建設如火如荼,西側引橋的橋面已經鋪設完畢,宛如一條長龍横卧在半空。
作爲粤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户城市,江門近年來打響“交通大會戰”,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户。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該市交通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了2倍,創下歷史新高。
圍遶打造珠西綜合交通樞紐和粤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户城市的目標,江門致力打造内聯外通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向北積極拓展通道對接廣佛都市圈,向東主動聯通珠江口東岸以及深港澳核心區,向西加强與粤西及大西南片區的聯通,向南挖掘深水港口優勢推動通江達海,加快融入大灣區“一小時城市圈”。
隨着各類交通項目加快建設,江門交通建設全面提速。佛開高速聯通廣佛、廣中江高速直通中山,正在建設中的中開高速則連接深中通道……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讓江門承東啓西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强化其作爲粤港澳大灣區與粤西乃至大西南的樞紐作用。
一系列大交通項目的規劃建設,改變了江門區位格局,也釋放了江門發展空間,拉動了“1+6園區”和五大萬畝園區等經濟發展主戰場以及粤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産業集聚發展區、中心城區産城融合示範區、江門人才島、銀湖灣濱海新區、廣海灣片區的規劃與建設。
【僑鄉文化引領潮流,文化支撑推動再出發】 近代以來,江門人追隨先輩足迹,順西江出國門,乘舢板游四海,創業他鄉情係桑梓,孕育了獨一無二的“僑文化”。如今,江門正全力做好“僑”的文章,加快推進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
珍貴的僑鄉文化資源被挖掘,僑批檔案保護活化進入新階段。“華僑華人的家國情,讓人動容。”著名僑領司徒美堂孫女司徒月桂觀展後感觸很深。今年4月,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首次在北京亮相,並在一天之内兩次登上央視新聞節目。
僑都江門正成爲弘揚灣區人文精神的精彩舞臺、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華僑建築瑰寶焕發新生,歷經滄桑的啓明裏整飭一新,成爲新的文化地標;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不間斷舉行,設立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月,推出豐富活動;小岡香等非遺産業通過“綫上直播”+“綫下實體”走向數字化轉型……
文化提昇城市氣質,融合帶來發展合力,江門與海外青年的交流合作更從文化擴展到創業創新。過去一年來,華僑華人創業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推動“僑夢苑”高質量發展,設立江門“僑夢苑”核心區專項資金,支持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在江門“僑夢苑”核心區投資的僑資企業;創新打造華僑華人投資創業發展平臺,依託“海創空間”建立僑之家服務平臺;支持僑界社團打造“僑之匯”跨境商品體驗館商貿項目。
文化支撑推動僑鄉再出發。江門今年將聚力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承辦好第二届華僑華人粤港澳大灣區大會等,全面促進“僑夢苑”高質量發展,鼓勵港澳青年到江門投資創業,吸引愛國僑胞參與江門經濟社會建設。
【院士之鄉,奏響創業創新主旋律】 “江門給了我實現自己願望的機會。”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餘艾冰難掩激動。他有四個願望,即成爲杰出的科學家、教書育人的專家、大學管理者、新型産學研機構的獨特企業家。
“現在,我已經實現了前三個願望,最後一個願望希望在自己的家鄉——江門實現。”在近日舉行的江門首届“520”人才節活動中,隨着其團隊與江門市科技局簽約,餘艾冰距離實現最後一個願望更近一步。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將國内外建設新型産學研機構的經驗做法帶回,爲家鄉發展作出貢獻。根據協議,餘艾冰院士及其團隊擬在江門人才島打造一個院士科創小鎮,建立流程工業智能化研究院。
流程工業智能化是對實體工業的一種虚擬,可以將實體工業中的各個模塊轉化成數據整合到一個虚擬的體系中。餘艾冰介紹,利用仿真模擬、數學模擬等技術優化工業過程,可以明顯减少能耗和物耗,從而實現碳减排。這項技術推廣應用,與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息息相關,未來應用與發展空間廣闊。
宗師巨匠燦若群星,院士之鄉鐘靈毓秀。餘艾冰的家鄉江門,人杰地靈。目前,祖籍或出生於江門的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有34人。五邑籍院士研究的專業領域涵蓋人文社科、物理動力、生物化學、醫藥衛生等,包括被譽爲“國寶”的史學大家陳垣,公衆耳熟能詳的“一門三院士”——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禮,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植物學家陳焕鏞,有機化學家黄乃正,水稻遺傳育種專家黄耀祥等。
一座城市所擁有的院士數量正是城市實力的體現。爲全面推進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江門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好“院士牌”,積極主動參與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全省首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位於江門,打造高標準、高水平的南方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江門智能激光清洗研發院士工作站以中國科學院姚建銓院士團隊爲核心,以産業化爲導向,進行激光清洗設備的研發、設計和製造;廣東緑潤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置院士工作站進一步推動江門乃至全國環保裝備産業的快速發展;五邑大學依託涂永强院士、陳小明院士、岳建民院士和韓國金南衡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建成了院士研發平臺和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成爲江門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
“十四五”期間,依託院士資源,江門還將强化科技戰略支撑,全力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强創新載體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開放包容、勇於創新的精神永不過時】 位於珠江口西岸,與廣佛都市圈、深港澳經濟圈兩大經濟區域距離均在100公里以内,坐擁優越的區位條件,江門參與推動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正當其時。
受海洋文明和嶺南文化的影響,江門造就了開放包容、勇於創新的文化與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於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人們更加清晰看到,在開放包容、勇於創新的精神引領下,現代産業體系加快構建,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扎實推進,互聯互通格局加速形成,機制規則對接不斷深化。數據顯示,2020年江門地區生産總值突破32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基本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開放包容、勇於創新的精神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歲月爲证,這是一種幹事創業的勇氣,是一種高尚無私的正氣,也是一種獨到的眼光和魄力。以此爲支撑,江門用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現實和未來。
在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中,惟有奮鬥能留下深深的印記。江門千千萬萬的奮鬥者正揚鞭奮蹄,用實幹沿着高質量發展之路前進。進入“十四五”,江門更將提昇經濟質量,夯實全面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實現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社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昇。(戴惠甜 鄭琦 董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