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大慶走出資源型城市轉型新路
新能源産業“緑動”老油城

   大慶訊 從過去“一油獨大”,到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産業呈“遍地開花”之勢,新舊“動能”轉换之間,“油城”大慶,正順應新發展理念,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新路。
   【“老油城”興起新能源】
  1959年,位於如今大慶市大同區的鬆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標誌着大慶油田的誕生。
  60餘年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薪火相傳,大慶油田累計生産原油超24億噸。
  作爲傳統資源型城市,大慶“因油而興”,也曾“因油而困”,産業結構單一曾制約城市發展。發展新能源産業,成爲大慶轉换發展動能的選擇之一。
  近日,在距離鬆基三井6.2公里處,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建設正酣。
  大慶市副市長熊敏峰介紹,作爲推動新能源行業技術進步、加速成果轉化、促進産業發展的創新平臺,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將努力爲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標準,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大慶油田清潔能源總部基地項目、大慶國信泰吉新能源有限公司風力發電項目……”大慶市工信局副局長閆志向記者展示了一份項目匯總表,上面記録了今年該市重點推進的34個新能源産業項目情况。
  從石油到光伏,從風電再到氫能等,大慶的“動能”不斷拓寬,發展活力在增强。閆志介紹,大慶市2020年新能源規上企業達到15家,實現産值22.6億元。目前在建項目34個,總投資達201.8億元。
   【立足資源禀賦“揚長補短”】
  大慶市位於黑龍江省西部,地處偏遠,冬季氣候寒冷,這些本是發展中的“短板”,却成爲發展新能源産業的“長處”。
  “大慶地處高緯度、寒温帶,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非常優越,能確保高水平開展各類實證實驗。”國家光伏、儲能實證實驗平臺建設者,黄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大慶項目籌備組組長汪洋説。
  作爲我國重要能源産業基地、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大慶市把新能源産業作爲重要産業板塊加快推進,正重點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開發和綜合性應用。
  豐富的石油工業底藴,加之衆多新能源項目入駐帶來的聯動優勢,使大慶“磁吸”上下游企業入駐。
  今年1月,黑龍江省石墨谷産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大慶市“雲簽約”人造石墨新材料産業園項目框架協議,計劃投資26.5億元,建成從原油冶煉焦、研發、深加工到人造石墨新材料全産業鏈産業園區,年産6萬噸人造石墨負極、6萬噸石墨化等新材料,預計年産值超過30億元。
  吸引石墨新材料産業園項目的,是新能源産業帶來的利好。“一個新的電力新能源項目入駐後,通過增量配電改革,使電價降低,降低人造石墨生産成本。”大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利明説。
  爲何諸多新能源項目“偏愛”大慶?除了得天獨厚的資源禀賦和工業底藴之外,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也是重要原因。
  “從2020年12月30日國家批復,到2021年4月10日項目開工建設,前後只用了101天。”汪洋説。
  “在大慶,我感受到了親情和友情,政府和企業抱團發展,就像一家人。”華能内蒙古東部能源有限公司大慶新能源分公司籌建處主任王利國説,大慶市政府組建工作專班,爲企業項目落地前期手續辦理、生産要素保障提供了全方位服務。
   【争當生態文明“標杆旗幟”】
  昔日工業領域的“標杆旗幟”,正力争當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許多土生土長的大慶人記得,多年前,在一些石油生産區域,“脚底帶油”是常事,泡澤上漂着油污,鷄鴨掉進去,出來渾身都是黑的。
  “油城”曾爲發展付出了生態環境的代價,如今,推進緑色轉型發展,以布局新能源産業爲標誌,大慶正嘗試走出一條緑色、低碳、環保的發展之路。
  今年3月,大慶市與華能内蒙古東部能源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在大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約177.2億元,建設大型風能、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項目,配套建設大型儲能、制氫及氫能全産業鏈項目。
  “項目建成後可節約標煤216.84萬噸,减排二氧化碳528.72萬噸,推動區域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王利國説。
  清潔的風與光,正爲大慶注入“清新”能量。大慶市發改委工作人員介紹,大慶已並網風電裝機143.25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720兆瓦。
  優先發展風光與多能互補發電、深度開發工業餘熱及地熱資源、穩妥進入氫能綜合利用等新領域……大慶油田正順應緑色低碳發展趨勢,發展“石油+天然氣、新能源、新業態”,由傳統油氣生産企業向綜合性能源公司轉型。
  “我們既要保持定力,做優做强油氣業務,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積極貢獻,又要認清大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進一步加快轉型昇級步伐,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業態。”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大慶油田黨委書記孫龍德説。
  大慶油田計劃到2035年,清潔能源利用率達50%以上;到2060年油田開發100週年,新能源供給與傳統能源消耗平衡,油田生産實現“碳中和”。(李鳳雙 楊喆 孫曉宇)

出版: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新闻热线:(852)66431220  24小时工作邮箱: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