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訊 2017年9月26日,被譽爲打造世界一流空管運行管理體系的“一號工程”——中國民航運行管理中心和氣象中心工程及民航情報管理中心工程(以下簡稱民航“三中心工程”)——正式開工建設。3年半後,在這片84000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座形似航空發動機的建築拔地而起。2021年5月19日,中國民航“三中心工程”順利通過行業驗收,這一“民航新引擎”蓄勢待發。
民航“三中心工程”是民航“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工程。工程總建築面積爲74985平方米,總投資22.46億元,包括具有國際先進流量控制系統的運行管理中心、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新一代航空情報管理中心、後勤中心和發信臺。項目融合了大型數據機房、戰術流量管理運行大廳、氣象服務與預報大廳等。項目投入使用後將大幅度提高民航空管運行保障能力,民航流量管理、航空氣象和航行情報服務能力,以及統籌航空公司、機場和空中交通管理等部門單位之間運行協調的能力。
運行管理中心將首次打造全國統一的中央流量管理平臺,通過制定統一的運行規則,强化中央協調管理能力,縱向貫穿各級流量管理單位,横向聯繫局方、航空公司和機場等相關單位,實現精細化運行管理。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達到航班正常、管制順暢、運行安全的目的,爲全行業提供協同决策支撑,爲中國民航提供智慧大腦。
氣象中心通過建設各類航空氣象業務系統,有效提高中國民航航空氣象客觀預報水平和精細化服務能力,以及氣象信息資源共享能力,實現民航氣象服務在國家層面集中、統一的精細化服務,爲民航運行决策提供全面、及時、有效的氣象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氣對航班運行安全與效率的不利影響,滿足新時代民航强國建設對現代化航空氣象服務的需求。
情報管理中心通過建設民航情報管理系統,提高航空情報數據質量,拓展航空情報服務渠道,爲航空數據的製作和生産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進一步提高民航空管航空情報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建成後將成爲中國民航情報數據處理中心,同時完成民航航行情報服務體系向航行情報管理體系的過渡。
“航空發動機”式的設計風格是民航“三中心工程”的一大亮點。該建築巧妙地通過共享大廳把各中心連接成一體,既滿足各中心獨立的功能需求,又能够彼此聯繫。雙曲面幕墻、扭轉起伏的屋面、貫通10餘米的桶裝大廳,直綫與曲綫形體的交接搆成了飽滿、流暢的曲綫造型。民航“三中心工程”對標“四個工程”建設要求,强化現代化施工管理,大力推進智慧化管理平臺應用,積極采用隔震支座等新技術、新工藝,着力打造新樣板、提供新標杆。該工程已榮獲北京緑色安全樣板工地、結構長城杯金奬、鋼結構金鋼奬等多個奬項,成爲北京一個新的標誌性建築。
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民航空管融入“精品、樣板、平安、廉潔”四個工程理念,緊緊圍遶“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協同”的現代化空管體系目標,確保民航“三中心工程”建設經得起各方檢驗。工程注重功能區規劃,統籌不同運行主體的需要,合理布局辦公區域,充分適應我國空管未來的改革和發展需要;突出工程的實用性,堅持所有建設内容以服務實際運行爲第一原則,嚴把施工質量關,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避免鋪張浪費;堅定不移走國産化道路,在充分論证、滿足需求的基礎上,全面提昇信息系統軟硬件和有關專業裝備的國産化率,尤其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務必保证系統的獨立性與安全性;提前謀劃人員隊伍儲備和軟件管理配套,加强專業人才培養,强化國際先進經驗交流學習,做到既建設得好、更運行得好,充分發揮“三中心”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民航“三中心工程”是推進“四强空管”建設、實現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硬件支撑,將進一步增强中國民航空管的運行保障能力,爲提昇全行業的安全水平和運行效率發揮重要作用。(楊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