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潮涌大湾,千帆竞渡,大湾区、大机遇、大未来(下)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44周年

     
   
   
  (接上期)  
  (三)独特的优势——从深化合作到互利共赢,这里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珠海横琴岛与澳门,盈盈一水隔,最窄处仅187米。  
  “路上也就半个小时”,澳门律师李焕江每天都会从澳门开车到位于珠海横琴新区的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上班,他是这里的高级合伙人。  
  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是全国第一家由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中规模最大、港澳律师数量最多的律所。  
  “内地与香港、澳门拥有不同的法律制度,我们能够为多个法系、多语种的地区或国家法律多元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他说。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这“一二三”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粤港澳三地合作建设大湾区,能否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至为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2日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这样对大湾区建设作出指示:  
  ——要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  
  ——要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  
  牢记嘱托,粤港澳三地坚定信心,携手行动。  
  经过近4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既坚守“一国”之本,又善用“两制”之利,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以不断深化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按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快进键”,成效显著。  
  毗邻香港的深圳前海,曾经是一片滩涂之地,而今高楼林立、人流不息。这片“特区中的特区”有着许多第一:  
  建立以三维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行贸易收支便利化首批试点、实现“中国前海”船籍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落地……创立以来,前海累计推出61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236项,全国复制推广58项,全省复制推广82项。  
  一个又一个香港青年,在前海实现了创业梦。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44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227家,累计融资超过15亿元。香港青年创业者陈升、郭玮强获得2021年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梦工场的香港青年创业者,陈升的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领先水平的跨境电商垂直搜索系统。  
  “免费的场地、便利的融资环境、创业初期给予的支持,让我体会到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12字定位的真正含义。”陈升说。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前海合作区累计注册港资企业超过1.1万家,注册资本1.26万亿元,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近4年来,广东省引进港澳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3400亿元;2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广东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  
  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宜居宜业宜游,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省、市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惠港惠澳的政策文件,内容主要涉及三大主题:教育,创业营商就业,便利惠民。特别是广东近年来认真落实国家惠港惠澳政策,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大湾区建设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三地民众:  
  ——深入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等交流项目,港澳青年同等享受内地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创业孵化补贴,港澳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发展基金等优惠政策覆盖到在粤创业的港澳青年,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民生领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实。围绕港澳居民关切的购房、就学、就医、社保、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热点问题,广东逐项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推动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  
  ——大湾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2020年珠三角地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选择来珠三角居住生活,常住广东的港澳居民超过30万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需要粤港澳三地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从空中俯瞰,大湾区11座城市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珠江东西两岸,勾勒出一个巨大港湾,呈现出“产业活、物流活、投资活、创新活”的生动景象,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的丰富内涵。  
     (四)光明的前景——从现在到未来,这里机遇无限,要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进展,朝着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奋进  
  现代经济主要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有研究表明,全球60%的GDP主要集中在湾区及其腹地。  
  东莞松山湖,生机盎然,钟灵毓秀。  
  在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童欣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科学实验。  
  “这里是拥抱未来的希望所在。”童欣说,通过建设大科学装置,大湾区正吸引来自内地、港澳和国际的大量科研人才,并依托成熟完备的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松山湖科学城未来的发展,正是聚焦国家战略和前沿研究,立足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问题,吹响了粤港澳大湾区瞄准原始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从广州科学城到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再到深圳光明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  
  中流击水,乘势而上。  
  面对“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踏上新征程的粤港澳大湾区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方面,与东京、纽约、旧金山等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不小,未来加快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  
  “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绘就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图中,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指明方向。  
  撸起袖子加油干,机遇就会在手中。  
  5月8日,广州市祈福英语实验学校面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港澳子弟班”正式开班。  
  “港澳子弟班”是专门为在大湾区工作和居住的港澳人士子女开设。  
  如今,仅广东省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9.5万人、高校在读港澳学生1.4万人。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18.7万人次,广东面向港澳居民发放社保卡近12万人。  
  跨境金融、跨境执业、跨境就医、跨境办公、跨境就学、跨境通勤……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之处培育出大湾区的特有之美。  
  祖国是香港、澳门最坚强的后盾!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设计中,为香港、澳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纵深。  
  粤港澳大湾区,9+2≥11!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说,广东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格局体系营造,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给予香港的支持,将会为香港带来庞大的发展空间。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说,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框架下,珠海和澳门两地将可利用各自优势得到更大发展,共同发展好多元产业。  
  开启新航程,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80多年前,巴金先生曾到广东江门撰文《鸟的天堂》。文中提到的那株古榕树现今已400多岁,远望去独木成林、横卧水面,万千鹭鸟飞翔啼鸣,鸟树相依、人鸟和谐。  
  为守护这方湿地,距此800多米的江湛高铁2018年开通前,曾投巨资安装全封闭隔音屏。如今,广东江门的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已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相距不远,一个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正在江门加速形成。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内,一列列自主研发的高速动车和地铁展现中国制造新名片,香港地铁也会来此维修,“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这里腾飞。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将在“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指引大湾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开启新航程,拓展发展新空间,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珠江口西岸,伟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翠亨新区。  
  深中通道的加快建设,让位于西岸登陆点的这片新区迎来发展新机遇。对标国际最优、最好、最高标准,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这里如今已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正向着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奋进。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从“新”出发,在优势互补中开拓新局,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加大产业转移力度,统筹珠三角9市与粤东西北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广东肇庆打造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在江西赣州打造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  
  与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协同发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抱团出海,辐射全球,加快“一带一路”走出去……  
  大湾区,大棋局,大未来。  
  青春的五月,粤港澳大湾区同步推出“五四”快闪,11座城市、无数年轻人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不同的口音,同唱一首歌;同一个大湾区,共同的祖国母亲。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钟南山院士这样寄语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族走到命运的交汇点上,正是在这一年,身为江门新会人的梁启超,发出“少年中国”的第一声呐喊:“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穿越历史,励志百年。  
  今日之中国,一如梁启超百余年前所期望,正欣欣向荣、青春活力;今日之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无数有志青年奋斗的舞台,在青春中国的逐梦航程中劈波斩浪、领航向前……(张旭东 韩洁 李凯 王攀 刘开雄)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报业传媒集团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