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港中大楊偉豪教授成爲首位獲IEEE理查德•漢明奬章的亞洲學者



   
   香港訊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兼網絡編碼研究所聯席所長楊偉豪教授日前出席於網上舉辦的2021電機暨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願景、創新和挑戰峰會暨年度頒奬典禮。在全球頂尖工程師、企業家和科技界人士見证下,獲頒授2021年度IEEE理查德•漢明奬章,以表揚他在開拓網絡通訊和BATS網絡編碼等方面的重大貢獻。楊教授亦是該奬項自1988年創立以來首位獲奬的亞洲學者。
  據悉,IEEE奬項評審委員會形容楊教授的貢獻爲:永久改寫了我們對網絡通訊的認知,並深刻影響了糾錯碼、信息安全、無綫網絡和數據存儲等範疇。
  楊教授表示:我十分榮幸獲得這個奬項。網絡通訊已成爲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很高興能參與並見证全球通訊及網絡技術的進步。我和團隊會繼續探索嶄新的無綫網絡傳輸協議,並擴大BATS編碼在物聯網、太空和衛星通訊等各方面的應用,造福大衆。
  楊教授是國際知名的信息理論專家,也是網絡編碼領域的聯合創始人。他以嶄新的方式將信息理論、編碼技術和網絡系統結合,不但爲網絡編碼領域奠定了基礎,更對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影響深遠。
  在頒奬典禮上,楊教授感謝他的團隊、工作伙伴及學生的支持和啓發,並成爲他在科研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爲一名研究人員,科研就好比一場冒險之旅。我亦非常高興能够在物聯網時代中作出一點貢獻。”
  在1990年代末,楊教授提出網絡編碼的嶄新概念,徹底改變了網絡通訊的發展。網絡編碼通過對網絡内部的數據包進行編碼,令網絡的信息傳輸量得以大幅增加。這意味着用家可以在互聯網更快速和順暢下載數據及觀看視頻,並進行更安全的通訊。楊教授與其團隊其後專注研發一種名爲BATS的網絡編碼技術,用於解决無綫多跳網絡中數據包流失的問題。目前,研究團隊正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合作,於大嶼山一段流動網絡訊號覆蓋較弱的遠足徑應用這項技術進行先導測試,爲遠足人士提供無綫網絡服務。
  楊教授在開拓信息理論範疇亦功不可没。他率先提出熵函數的幾何框架,證明非香農不等式存在的可能性。其後,他與合作伙伴一同發現第一條非香農不等式“張–楊不等式”。這開創性的發現證明瞭香農不等式的不完備性。除了信息論之外,這項研究還對不同領域産生深遠的影響。
  楊教授憑藉其研究貢獻獲得了多個奬項,包括2018年ACMSIGMOBILE時間考驗論文奬和2016年IEEEEricE.Sumner奬,並獲得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工程科學院和IEEE的院士榮銜。楊教授亦擁有關於BATS編碼的10項專利。
  IEEE理查德•漢明奬章成立於1986年,以理查德•漢明博士的名字命名,是IEEE頒發的最高奬項之一。漢明博士在計算器和計算科學的發展中舉足輕重,他在信息科學領域中有許多重要的貢獻,包括漢明誤糾錯碼。漢明奬章授予對信息科學、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隊。(雨聲)

版权所有:中国基建报社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