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訊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
一直以來,上海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着力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破解垃圾分類、白領早餐、老舊房屋改造、養老和助殘服務等民生難題,持續提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城市的“密碼”,就在這些細節裏:
——垃圾分類:已成上海市民的“肌肉記憶” 在陸家嘴金融城上班的羅泉,每天上班出門都提着2袋垃圾來到小區固定的投放點來傾倒:干垃圾直接投入干垃圾桶,濕垃圾則在除袋後投放到濕垃圾桶,再把裝濕垃圾的塑料袋投放到干垃圾桶裏。
“垃圾分類已經實施了快2年,原來還需要志願者指導,現在已經是每位居民的‘肌肉記憶’。像我這樣的‘上班族’每天出門前就已將垃圾早早分好了。”羅泉説。
在上海的所有居民小區,早晚各2個小時左右的垃圾分類定點投放工作早已井然有序,市民們也習慣了這件每天必須要做的“麻煩事”。
——早餐工程:優質早餐每天不重樣 分類投放完垃圾後,羅泉馬不停蹄地趕往單位。在上班路上,他可以每天選擇不同口味的早餐。“以前,如果時間趕不及,我就得餓着肚子上班。如今,在上海各大中心商圈、街道社區,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流動早餐車,每天的早餐可以不重樣!”
2020年8月,上海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我市早餐工程建設的意見》,旨在讓上海市民享用豐富多元、便捷實惠的早餐,並明確支持各種創新早餐供應方式,搭建早餐品種共享平臺。
今年,上海的早餐工程正發展“便利店+早餐服務”“新零售+早餐服務”“流動餐車+早餐服務”“互聯網平臺+早餐服務”等多種創新模式,流動餐車在産業園區、商辦樓宇及大型居住社區等區域陸續落地,打造出一道放心安全、形象美觀的城市早餐風景綫。
——舊改提速:讓“蝸居”成爲過去式 今年61歲的市民李萍華在離外灘僅一步之遥的黄浦區寶興裏蝸居了20餘年,她到現在都不敢相信這一年來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們住的房子早已破舊不堪,墻面開裂發霉,長期以來,我只有深深的無力感。去年得知要動遷,我興奮得幾晚上没睡着。”一提起去年的動遷,李萍華就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上海市舊區改造不斷提速。
在上海第一個成立居委會的寶興裏,狹小的里弄裏曾住有1100餘户人家,平均7平方米就住着一户三口之家。寶興裏僅用時122天,即實現居民100%簽約、172天就實現了居民100%搬遷,在不到1年時間裏創出了兩個“雙百”的舊改奇迹。這組數字的背後,飽含着居民對生活改善的期盼。
上海市住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上海每年約爲3萬户老城厢居民解决最“急難愁盼”的居住問題。
上海市房管局局長王楨説,上海正着眼於人民城市的長遠發展,着手留住城市文脈,將城市風貌、優秀歷史建築等的保護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老房加梯:“懸空老人”下樓曬太陽了 今年3月底,上海徐匯區徐家匯街道樂山六七村的三部加裝電梯,在衆所期盼中開通運行了。
小區居民彭克珍高興壞了,她的父母因疾病癱痪,十幾年没有下過樓了。這樣的居民,被稱爲“懸空老人”。電梯開通當天,彭克珍激動地説:“以前都是在家裏透過玻璃感受陽光,如今終於可以推着父母下樓曬曬太陽了。”
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上海,“懸空老人”一直是民生痛點和難點。近年來,上海以民心工程推動民生工程,着力推進解决老舊樓房加裝電梯工作,提昇市民特别是老年群體的居住品質。
近年來,上海有關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政策不斷提速加碼,包括將最高補貼從24萬元增加到28萬元,明確規定可以提取本人及其配偶、本人直系血親住房公積金支付電梯建設資金等。
2020年以來,上海在全市範圍内推出各區加裝電梯“作戰藍圖”,在全市成片區、大規模推動加裝電梯這項民心工程。同時,政府部門還不斷簡化加裝電梯的辦事流程,如開通緑色通道,申請人只需跑一個窗口就可以完成所有流程等。
——“咖啡公益”:讓殘障人士的人生出彩 最近,在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路街道的“66梧桐院·鄰里匯”,一家社區咖啡店静静地開張了。咖啡店内的星巴克聽障伙伴許曉瑛通過手勢比畫着説:“我熱愛咖啡,也感謝有這麽一個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我越來越有信心變得更獨立、更優秀。”
離“66梧桐院”不遠,永康路上有個“網紅”熊爪咖啡,店長和店員都是聽障人士。客户點單後,店員會從墻洞裏伸出一只萌萌的熊爪,爲客户遞上一杯温暖的咖啡。這樣的咖啡店,讓網友直呼“太可愛,太温暖了”。
而在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去年這裏開了一家名叫“HealingCoffee”的咖啡店,三名已出院的患者輪流擔任調制咖啡、收銀、結算的工作。
既有人生出彩機會,也有更完善的生活保障。在上海,輪椅坡道、盲道、無障礙入口、無障礙電梯、公交車語音報站器、手寫等輔助設備……這些專門爲殘疾人、老年人設置的人性化無障礙設施已是隨處可見。
將於今年6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辦法》,對政務服務、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醫療衛生、教育教學、公共交通、應急避難等領域的無障礙服務均提出更多的明確要求。上海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讓更多有需求的市民從中受益,感受城市温度。
——貫通“一江一河”:把最好的水景留給人民 因水而生、依水而興,黄浦江和蘇州河這“一江一河”,對上海有着非凡的意義。繼2017年底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綫貫通開放之後,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綫也實現基本貫通。
口袋花園、文化雕塑、休閒廊架、親水平臺……漫步在蘇州河普陀蘇堤春曉段,一邊是碧波盪漾,一邊是緑樹紅花,好不愜意。改造後的蘇州河兩岸風景優美,被上海市民稱爲有人情味的“民心工程”。
縱觀“一江一河”沿岸,各區無不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或展現海派博覽風情帶,或打造水岸陽臺、健身步道、歷史畫廊,或串聯公園緑地,實現沿河居民小區與濱水公共空間的融合共生。
“上海要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理事長洪浩説,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城市的理念就是上海建設和治理的“底色”。(楊金志 鄭鈞天 有之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