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訊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内容。”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强調下,建設美麗中國,爲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緑、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已經成爲新時代最美民生願景。
在中南大學,“緑色”理念早已融入一流大學建設的工作中。聚焦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匯聚科研力量攻關克難;利用課堂教學,將環保基因植入學子血液;學以致用,用智慧和愛心將環保理念付諸於行……在美麗中國最動人的“緑色”底色下,不斷有中南師生涂抹着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南藍”。
【緑色技術:科研賦能,讓土壤“活”起來】 2013年,國内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爆發,“有毒”農産品問題突顯,此外,土壤板結、耕地退化、結構破壞、地力下降等問題日益嚴重,部分高價值經濟作物的連作存在重大障礙。
2014年,有一支團隊從中南大學出發,奔往全國各地。他們在田間地頭調查取樣、檢測、試點,努力研發出環境友好型的土壤修復材料,探索爲土壤“解毒”的方法。
這支團隊是化學化工學院劉耀馳所在的團隊。團隊由劉又年教授牽頭,自2014年成立以來,隊伍不斷充實擴大,成員包括黄健涵、張翼、陳立妙等9名老師和50餘名研究生。他們與土壤修復問題“死磕”,合力研發新型土壤修復材料。
劉耀馳辦公桌上堆積的一本本厚厚的研究報告便是團隊十年來堅持緑色環境修復材料原創研發的證明。從湖南、江西、雲南到東北,實驗田遍佈大江南北……祖國大地留下了他們的足迹。
經過長達七年的不斷試點、不斷改進材料制備方法,2020年,團隊研發出的“礦物基環境修復材料與應用技術”被列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發佈的《緑色技術推廣目録》,將在未來的土壤、固廢及廢水修復治理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推廣與應用。
礦物基環境修復材料在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及砷、鉈等復雜難處理重金屬廢水治理方法成效顯著。針對湖南、江西等南方水稻田的大面積鎘污染,劉耀馳團隊對湖南醴陵石亭鎮283畝鎘污染稻田進行了礦物基環境修復材料的大面積應用,成功使稻米中的鎘含量降低67.14%,湖南及江西多地多單位的大量應用實踐也取得了類似結果。
不僅如此,礦物基環境修復材料在土壤改良方面也十分有效。
雲南省羅平縣是小黄姜之鄉,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小黄姜的種植,但小黄姜對環境土壤的要求很高、對地力的消耗大、連種困難,高産量高品質小黄姜的種植存在重大技術障礙。
面對“小黄姜要實現連種簡直是世界難題”的質疑,劉耀馳團隊以礦物基環境修復材料爲主體對小黄姜種植土壤進行改良修復,以保证小黄姜健康良好生長、實現連種或縮短種植間隔時間。團隊通過不斷優化土壤修復方案,實現了小黄姜增産提質、連續種植或間隔一年種植的目標。
在羅平縣的實驗田裏,姜農正在姜田裏忙活着,拔姜、脱泥、裝袋,一袋袋的黄姜整整齊齊地碼在田裏。“今年經過土壤改良修復後,小黄姜的産量上來了,質量也提高了,一畝地的小黄姜可以賣到三萬元左右”,豐收的黄姜帶來的可觀收益讓姜農喜出望外。
針對菸草連續種植、施肥等産生的土壤板結退化、重金屬富集、菸草品質下降等問題,劉耀馳團隊化身“農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常常在地裏一待就是一整天。團隊根據調研到的實際情况在雲南省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土壤修復改良實踐,不僅提高了菸草的産量和品質,還大幅降低了菸草中重金屬的含量。
“有人將礦物基環境修復技術稱爲‘第四類修復方法’,在環境修復技術上是一種創新與超越。它通過吸附、絡合、包裹和共沉等多重作用,使重金屬回到礦物狀態,或稱爲土壤重金屬的殘渣態。這種與土壤礦物類似的環境修復材料不會對環境産生二次污染,并且能够長久穩定地維持這種狀態。”劉耀馳介紹,將礦物基環境修復材料應用於土壤修復改良時,不僅能給土壤“解毒”,還可以改良土壤土質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達到提質增産的效果。
目前,劉耀馳團隊正在針對養殖廢物制備的生物有機肥、中草藥重金屬等問題開展研究,瞄準土壤修復改良重點前沿,持續助推我國緑色技術的發展應用。
【緑色課程:播下一顆顆“緑色種子”】 “大家知道霧霾不僅會迷人眼,也可以制成磚嗎?”“APEC藍是怎麽出現的呢?”“記住環境治理的萬能公式:源頭减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堂上,一個個問題從授課老師冶金與環境學院趙飛平副教授的口中接連飛出。趙飛平喜歡在課上講述一代代人的治污故事,用活潑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來之不易的科研成果,滿滿的乾貨也就通過趣味性的表達走進了學子心中。
“你們家鄉有没有色金屬礦啊?”在趙飛平抛出一個問題後,一名男生率先站了起來,講述了他的家鄉安徽銅陵的銅礦開發問題。從銅礦的開採到冶煉再到廢棄物排放,他一清二楚,還提出了“及時治污”“循環利用資源”和“引進緑色提取技術”等建議,儼然一個環境小專家。
趙飛平説:“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霧霾、水污染就發生在大家的生活中,没有人會視而不見,大家都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大學生更是如此。”他也希望這門課能幫學生看得更深更廣,讓他們能學會思考環境污染的成因,能帶着憂患意識和前瞻眼光去回望過去、審視現在、展望未來。
漢語言文學專業20級本科生黄冰倩在課堂上瞭解了很多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後,開始去思考自然的饋贈,思考這種饋贈是否能惠及子孫後代,思考資源和發展的公平性,這是她以前没想過的。
如果説《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在學生心中種下了理性思考的種子,那《觀賞植物學》則讓大自然之美在學生眼中綻放。
“如果你心情鬱悶,也許看一下美麗的花就豁然開朗了。”生命科學學院的唐璐璐老師説,“我開課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擦亮同學們發現美的眼睛,啓發他們多留心校園中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今年是《觀賞植物學》開課的第十一年,11年的時間,换了一届又一届的學生,聽了不同的聲音,課堂也“成長”了許多。從一開始講授理論課知識:介紹特殊植物、講解觀賞植物的作用;到後來學生説想認識校園植物,老師就把課堂搬到了草坪上、搬到了道路旁;後來又有學生説想做手工,於是大家在課堂上做起了干花、壓花、插花、水晶滴膠;課後作業從寫科普小文到手工大賽、畫畫、攝影,形式逐漸豐富起來……
學生們外出踏青時也不忘觀察植物,拍下一張張植物特寫,分享到課程群裏。一張植物照片往往就能引發一場熱烈的討論。唐璐璐從中看到了學生們對植物知識的熱愛。
這種熱愛也藏在一份份用心的手工作品中,一名女生用植物做了一幅壓花作品,不僅是主體的花,連花籃都是用植物拼接而成的;疫情期間,一名男生别出心裁地用植物還原了中南校門;同寢室的四個男生一起確定模板、準備干花,合力創作了一幅植物拼貼畫,一舉奪得“花魁”……
唐璐璐希望學生能够“認識”植物,“我所説的‘認識’更多的是感官上的認識,是看到、聽到或想到一種植物,回憶起某個地方或某段生活,而不是準確地説出它的門綱目科屬種。”
“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認識植物,更是讓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發現生命之美。我會開始思考,爲了守住這份美麗,我們還能做些什麽。”法學T1901本科生袁静宜説。
【緑色行動:中南“後浪”翻起“緑色浪花”】 科學所研、課堂所學,是學子成才最好的養分;學以致用,則是對引路的師長最好的致敬。在中南校園,無數學子化身環保達人,將所思所學付諸於行。
2021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將達955億件,快遞業每年消耗的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但大多數人不曾關注過的小小紙盒,却被一群中南學子放在了心上。
每年雙十一過後的週末,中南大學昇華廣場上都會出現一個“限定”景點——“緑色集市”。這個活動由中南大學緑色科技協會旗下的ReCarton項目組承辦,旨在通過回收與改造,促進快遞紙盒的循環利用,减少資源浪費。
在“緑色集市”上,同學們可以用快遞盒兑换小禮品,快遞盒會由協會統一返還給快遞公司。每年的“緑色集市”都能收到六七千件快遞盒,堆滿整個廣場,快遞盒的整理和運送工作量巨大,通常由六十多名協會成員和各個學院的志願者們合力完成。
2018年,爲了更高效地回收快遞紙盒,快遞盒上門回收服務也“上綫”了,同學們在QQ群中“下單”,就會有志願者上門回收快遞盒。自動化學院18級本科生高曉東經常志願參加快遞盒回收活動,“這些活動可能作用有限,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唤醒大家的環保意識。”
從回收快遞盒開始,到减少點外賣,學會垃圾分類,越來越多的中南學子參與到環保節約的行動中來。
翻涌的緑色浪潮中,另一個“小盒子”也掀起了層層浪花。
在中南大學校園内及周邊社區,一個不起眼的小盒子發揮了大作用。這個盒子是中南大學資源循環科技創新協會放置的廢舊電池回收盒,校園内和周邊社區的每棟樓都設有一個,每月都會集中回收處理,使學生和居民們不再爲“廢舊電池處理難”而煩惱。
回收到的廢舊電池將會提供給相關企業,企業將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協會的廢棄資源回收技術研究。通過科技的力量助力資源循環再利用是協會一直以來的信條。“‘廢棄物’也有價值,變廢爲寶的關鍵在於途徑和技術。”會長劉沛東説道。
爲了攻克電路板的回收再利用相關技術難題,協會成員們“組團”前往幾家大型環保企業調研學習,同學們深入廠房和生産綫,實際瞭解廢棄資源循環再造的全過程。
將課堂上的理論應用於實踐探索之中,又再轉化爲技術落實於生産,中南學子們走出了産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實驗室深夜的燈光和遍佈湖湘的足迹見证了他們的成長。近期,學生研發的催化熱解廢電路板分離提取稀貴金屬的技術成功應用在環保企業的廢舊電路板回收車間中。
中南學子踴躍接觸環保技術、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爲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貢獻出了青春力量。
從田野到課堂,從理論學習到身體力行,一項項成果,一門門課程,一個個活動,豐富着中南的“緑色基因”,中南人以環保之緑爲色彩,用行動來繪畫,使充滿生命力的緑意在祖國的畫卷上洇染開來。(餘春婷 潘政花 雷小慧 鄧任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