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中國建築再次刷新全球建築企業訂單紀録
同比實現兩位數增幅




   北京訊 最新數據顯示,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築”)2020年仍實現了新簽合同額3.2萬億元,再次刷新全球建築企業訂單紀録,同比實現了兩位數的增幅。在中國建築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看來,好業績得益於中國建築加大國企改革力度,不斷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建築將努力成爲價值創造力强、創新引領力强、品牌影響力强、國際競争力强、文化軟實力强的世界一流企業集團。
   【向市場化機制要效益】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建築承建的重大工程項目快速推進。在國内,中國建築建設的北京冬奥會多個場館順利竣工;贛江井岡山航電樞紐實現首臺機組並網發電;雄安高鐵站正式投入使用。在海外,中國建築建設的埃及新首都CBD項目多棟建築順利封頂,巴基斯坦PKM公路正式移交通車,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爾及利亞嘉瑪大清真寺也開放啓用。
  企業活力不斷激發,中國建築將其歸結爲市場化改革。采訪過程中,不少中國建築的工作人員感言,中國建築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逐步成長爲全球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正是由於没有倚仗央企的身份“等、靠、要”,而是通過充分參與激烈的市場競争,在摸爬滚打中練就了一身硬功夫。
  在新形勢下,中國建築如何進一步堅守和創新市場化的經營理念成爲擺在企業發展面前的新命題。
  “人是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企業的内生活力才能激發出來。”周乃翔介紹,中國建築靈活開展多種方式的中長期激勵,打造“事業共建、價值共創、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
  從2013年開始,中國建築就開始實施爲期10年的上市公司A股限制性股票計劃,目前已實施4期,累計激勵7107人次,授出股票20.82億股。同時,在上市子企業中海發展實施股票期權激勵。“子企業負責人年薪中與企業效益掛鈎的績效年薪占年薪的比重最高達80%以上,同層級領導人員之間的薪酬差距一般可達2倍至3倍。”中國建築人力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契約制管理是企業市場化的重要體現,深入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制管理成爲中國建築改革的重要一環。“通過打造奬懲分明的價值評價機制,讓價值創造者、持續貢獻者獲得回報。只有這樣,經理層成員價值實現才能與企業發展的目標達成一致。”中建科工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宏表示。
  職業經理人制度是中國建築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又一項改革措施。2020年,中國建築在總結前兩批改革試點經驗基礎上,對職業經理人“1+N”制度體系及推廣模板進行優化。中建一局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張曉葵説:“市場化選聘、契約制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增强了職業經理人的緊迫感,點燃了他們幹事創業的熱情。”
   【科技創新成就核心競争力】
  10天、12天,2020年武漢抗擊疫情期間,中國建築以驚人的速度,分别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的建造任務。
  高效的背後,是中國建築所擁有的防疫醫院快速建造的核心技術。中國建築就此形成了防疫工程建設集成技術和全産業鏈一體化能力,打通産業鏈並實現“産品化”,隨後高質量完成了國内外119座醫療設施的建設,爲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創新引領企業轉型發展,成爲中國建築提昇企業核心競争力的關鍵。”周乃翔介紹,近年來,中國建築取得了一批具有標誌性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比如,中國建築承建高鐵武漢站采用的“橋建合一及功能可視化立體疏解客流鐵路車站設計建造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開創了我國新一代鐵路客站的技術方向;高達528米的“中國尊”是世界上第一座在8度抗震設防區超過500米的建築,建造過程采用中國建築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空中造樓機”,該平臺配套齊全、交通便捷,實現了多工序空間高效流水施工,爲“中國尊”建設節省了200天工期;歷經10年攻關,中國建築自主研發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建成並投入試運行,成爲當前世界上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
  科技創新也爲中國建築在海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11月,由中國建築承建的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項目(蘇庫爾—木爾坦段)正式通車,該項目采用中國改性瀝青技術,可扺禦百年一遇的洪水。
  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成爲中國建築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截至2020年,中國建築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建設最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1人、全國創新争先奬先進個人1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76人。
   【供給側改革提昇現代化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建築業物資采購受到工程承包模式繁多、組織管理方式復雜、項目點多面廣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針對建築業集採管理的‘採而不集,集而未管,管則難控’問題,中國建築創新性推行大宗物資綫上聯合公開采購、重點物資公開采購、零星材料在綫采購,實現全綫上采購‘互聯網+’新模式,有效推進物資的集中采購。通過推行供給側改革,提昇行業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中國建築市場與項目管理部負責人説。
  爲解决建築業大宗集採的效率難題,中國建築構建了“7+N”區域聯合集中采購模式,並組建了相應的區域聯合集中采購中心,采購經營質量大幅提昇。
  數字化轉型是中國建築推行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周乃翔介紹,中國建築在全行業率先開展數字經濟探索,以雲築網爲載體,建設建築産業電商平臺,2020年交易額達到9300億元。中國建築承建的全國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從2018年上綫至今,將2600萬名建築工人、26萬個項目納入平臺管理。
  此外,中國建築自主開發智慧工地平臺,將更多人工智能、傳感技術等高科技技術植入建築、機械、場地進出關口等各類物體中,有效推動了建築産業數字化轉型。(中宣)

版权所有:中国基建报社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