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首页
报业简介
版面导航
第01版:頭版聚焦
第02版:基建動態
第03版:工程管理
第04版:灣區之聲
标题导航
深圳清水河重點片區棚改項目拆除工程啓動
廣州南沙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李嘉誠基金會捐3000萬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廣州南沙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南沙科學城由廣州市和中國科學院共同建設
廣州訊
4月8日,廣州市南沙區召開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動員大會,號召全區起而行之、接續奮鬥,奮力把南沙科學城打造成爲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將南沙打造成爲粤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奮力譜寫南沙改革開放發展新篇章。
《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粤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核心支撑,將助力粤港澳大灣區承擔更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集聚國内外創新資源,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
原始創新:南沙科學城已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近年來,南沙區深耕科學發現,注入原始創新“源頭活水”,“1+1+3+N”科創平臺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其中,規劃面積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學城已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明珠科學園啓動區5個項目已於2020年11月全面開工,計劃到今年底,國科大廣州學院部分多層建築和力學所廣天院總裝總測實驗室實現封頂,到2023年底整個啓動區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用地、立項申報等前期工作已落實,預研項目已於2020年8月底開工,計劃今年上半年完成軟基處理、基坑施工等。目前,已匯聚包括17個院士團隊的47個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科研人員超過1000人,香港、深圳2個高水平實驗室分部匯聚粤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推動海洋科技力量實質性合作。
未來,南沙將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産業發展、人才支撑、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堅持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融合發展、協同發力,强化系統謀劃、重點攻關,積極構建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創新主體活躍、創新機制高效的良好生態。一要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完善提昇“1+1+3+N”科創平臺體系,高標準建設明珠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設施先進、學科交叉的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二要堅持創新鏈産業鏈融合發展,强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智能網聯汽車、第三代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構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創新型産業集群;三要强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化全省科技服務體系試點,完善科技創新孵化育成體系,打造華南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四要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完善人才綜合服務體系,强化人才“第一資源”優勢;五要着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完善“創、投、貸、融”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推動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發展環境。
强勁引擎:擔當廣州科技創新主力軍
在廣東省緊急徵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治技術和産品(市級立項)後補助名單中,南沙區共5個防治技術和産品入選,總量位列廣州市第一(全市共17個)。2020年,南沙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94家,同比增長53.1%;有效期内高新技術企業累計682家,同比增長16.2%,其中入選廣州“高精尖”企業4家。南沙新興産業集群快速發展,集聚3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和210多傢生命健康企業,落户了粤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産業基地、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産業化基地、吉利航天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項目。
創新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如今,南沙孵化育成體系日趨完善,廣東醫谷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優創社區獲省級衆創空間認定,實現了南沙國家級孵化器和省級衆創空間零的突破,累計建成1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6家衆創空間。累計建成各類創新平臺335個,是2015年的3.4倍。集聚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3家,占全市1/5。南沙着力技術發明,增强科技攻關,正引領産業發展,打造動能轉换强勁引擎。
生態優化:出臺“科創16條”厚植創新土壤
動員大會上,南沙區科技局發佈了《支持南沙科學城建設粤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科創16條”)。
“科創16條”按照“系統性、針對性、先進性、協調性”的原則,從强化政策導向、優化政策實施效果的角度進行編制,爲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貢獻科技力量。
“科創16條”提出支持南沙科學城和明珠科學園建設,集中布局和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一批符合本區産業發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創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臺落地,給予每個平臺最高2億元的資金支持,對經國家、省、市立項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按市扶持標準給予1:1配套資金支持。
强化人才引進力度,對高層次人才落户給予最高1000萬元安家補貼,對境内外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給予最高2000萬元資助,爲區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給予一定數量的廣州市人才緑卡申請資格,爲科技創新驅動提供智力支撑。
據悉,中科院與廣州合作建設的南沙科學城,其目標是成爲國際一流科學城,成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節點、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南沙科學城將充分發揮創新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作用、引領作用,堅持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融合發展,協同發力。隨着原始創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産業、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加速集聚。(廣南宣)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版权所有:中国基建报社 投稿、广告、商务:zgjjb@foxmail.com 24小时客服QQ:338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