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秀林”生机盎然,白洋淀水天一色。
一条条铁路、公路通道在燕赵大地伸展,一项项冬奥会配套设施相继完工。
京津冀协同发展日新月异,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千秋之城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冀,代表着希望,如今的冀中大地,放眼望去无处不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
中国铁建在河北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在希望的田野上筑路筑梦,为新时代美丽河北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渠一路总关情
翻开《铁道兵简史》,一张珍贵的照片定格了中国铁建与河北的不解之缘。照片记录的是1977年4月30日,中央军委授予铁道兵十一师五十三团十二连“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锦旗的场面。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铁道兵陆续抽调四、八、十一、十三、十四师和舟桥团担负京山(海关)、通(县)坨(子头)及多条铁路支线、专用线的抗震抢险任务。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铁道兵先后投入兵力4.8万人,历时1年3个月,抢修铁路321公里,整修铁路342公里,圆满完成唐山抗震救灾任务。
4年后,铁道兵再次出征,投入新中国史无前例的跨流域大型饮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建设中。为早日凿通关键性引水隧洞,铁八师17名战士牺牲,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战士永远倒下……1983年9月,铁道兵圆满完成了兵改工前夕的“最后一战”,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进天津千家万户。
21世纪的中国,发展迅猛提速,基础设施工程、惠民工程一项接一项铺开。“南北通衢,燕晋咽喉”的河北省,因其京畿之地的独特区位优势,交通网络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中国铁建恢复重建角色,迅速转变成为河北四通八达交通网建设的中流砥柱。
以北京为中心向四面放射的京哈、京沪、京兰、京广、京秦、京通、京承和京原铁路通道河北段,随处都有中国铁建建设者的身影。作为产煤大省山西煤炭资源外运的桥梁,以运煤为主的石太、邯济、朔黄和大秦线运煤大通道,条条都镌刻着中国铁建的足迹。
大秦铁路——由中铁十六局、中铁十七局、中铁十八局等单位修建的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开创了中国铁路的“重载时代”,成为全球年运量最大的铁路干线,也是中国铁建兵改工之后参建的首项国家重点工程。
由中国铁建所属8家工程单位历时11年建成的“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于2014年底通水,惠及包括河北在内的沿线4个省市约6000万人。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交通网络建设再次驶上快车道,与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同频共振。
高铁大发展的10年中,中国铁建建设了京石、石太、石济、京沈、大张、京张、张呼等高铁,串联起京津冀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河北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200公里,快速铁路达到1700公里。
河北省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跨越河北、山西两省的经济大动脉——京昆高速公路,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张承高速公路,“一带一路”重要通道
——京新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线到网,中国铁建手绘的一条条高速公路穿越燕赵,不断向四面八方延伸……
近10年,中国铁建仅在石家庄市就承揽项目超过100项,还参与建设了石家庄市地铁1号、2号、3号线,成为开启这座千年古郡地铁时代的首批拓路者。
初心不改,使命必达。到今年底,河北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市市有机场,基本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京津冀地区人民翘首期盼多年的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相继开工,“轨道上的京津冀”即将让0.5小时至1小时通勤圈成为现实,区域协同的“经脉”已经打通,中国铁建为京津冀地区晋升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强力支撑。
“铁建方案”加速度 在为河北省编织铁路、公路两大路网的淬火历练中,中国铁建也在积累发展中形成了一体化服务、全产业链优势,不断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贡献“铁建智慧”“铁建方案”。
2022年冬奥会,塞外山城张家口站上世界舞台。“冰雪之约”呼唤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快速更新,以冬奥会为契机,河北积极推进张北地区建设,与雄安新区一起,形成发展新“两翼”。
2019年12月30日,中国铁路历史再次被改写的时刻。
世界首条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通车运营,开启了世界高铁智能化发展新时代。中国铁建在历时4年的建设中,首开中国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先河: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无人驾驶;首次利用5G技术实现奥运赛事列车直播;首次采用轮轨式机器人全智能列车供电系统巡检等,无不彰显智能高铁运营魅力。
今年12月底,中国铁建参建的连接北京市与河北雄安新区的京雄城际铁路即将全线通车运营,不仅对完善京津冀区域路网布局、构建快速立体式交通体系、加快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联络有重要意义,还将加速河北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与此同时,直达赛区的公路通道——延崇高速公路河北段也于今年1月竣工,标志着冬奥会重大交通服务保障项目全面建成。中铁十六局参建的中国首个高山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已于近日投入使用,在涞源大地写下一段“冰雪奇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兴未艾。超高层、大体量、特色小镇……在城市更新升级中,中国铁建为河北镌刻永恒地标,助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中铁建设承建的超高层建筑——石家庄勒泰中心工程高212米,荣获2013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中铁二十局建设了总投资41.8亿元的河北高邑新三台鞋业小镇“双创”基地项目……
今年8月,中国铁建中标总投资约101.23亿元的保定市清苑区高铁片区启动区项目,将提供一揽子方案、一站式服务,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桥头堡”和保定市转型升级示范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搭载“铁建方案”的中国铁建航船,奋楫扬帆,一往无前,让希望和梦想在河北大地上蓬勃生长。
中国铁建先后与河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石家庄市签署合作意向书,与保定市、唐山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国铁建也在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建设中,向河北人民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答卷。
中铁十八局承建遵化市首个装配式棚户区改造项目,荣获2019年度河北省结构优质工程奖;中铁建设在河北易县设置装配式产业化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中铁十二局等单位参建的滹沱河生态修复二期、三期工程完工,石家庄市母亲河“旧貌换新颜”……
2017年,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央企铁军集结出征。
新区成立仅4天,中国铁建便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工作。两个月后,中铁雄安建设有限公司成立,成为第一家落户新区的建筑类央企实体公司。
“雄安新区造林第一标”——“千年秀林”工程已经完工,“雄安城建第一标”——市民服务中心用时112天基本建成,“雄安市政第一标”——容城县2018年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已投入使用,雄安新区首个重大交通项目——雄安站房月底即将投入使用,新区首个安置房项目——容东片区安置房项目施工正酣……
截至今年底,中国铁建在雄安新区建设项目达70余项,处于建筑央企前列,涵盖市政、房建、生态环保、新兴产业等众多领域,在这座充满活力的“未来之城”,奏响了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铁建还与河北省通力合作,共筑中尼友谊的坚实桥梁。
2017年7月,中国土木积极响应中国驻尼大使倡议,推动“友好省州+央企”活动,力促河北省与尼日利亚卡杜纳州签署《友好省州合作意向书》,在农业生产、制造业等多领域达成合作意向。莱基自贸区也与河北省签署设立莱基自贸区河北省产业园区等合作协议,推动多元化共赢发展。
水乳交融共发展 2019年5月,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扶贫攻坚,真帮真扶,责任所系,不胜不退。在中国铁建的帮扶下,深度贫困地区河北张家口万全区、尚义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当地百姓开始了崭新生活。
从2002年4月起,中国铁建在尚义和万全两地搭建定点扶贫帮扶桥梁,开展一系列产业扶贫、基建扶贫、劳务扶贫、教育文化扶贫、医疗卫生扶贫工作。
2016年以后,中国铁建加大对尚义和万全的帮扶力度。中铁十一局、中铁十四局、中铁地产先后派出多名扶贫干部,在他们的沟通和努力下,建成尚义县规模最大的下马圈乡幸福互助院,帮助116户贫困老人圆了“新房梦”;投入70万元助力建成南朝碾村级光伏电站,光伏收益覆盖全村贫困户;投入452万元,为当地新建27所村级卫生室,购置7辆流动医疗服务车,解决了农村留守贫困老人看病难问题;在万全区,还发起成立了“铁建阳光”孝心养老公益金,促进当地乡村孝老爱亲的传承。
从主动“输血”到自身“造血”,中国铁建在产业扶贫中,帮扶对接万全粤北神水公司创造了扶贫“神话”,公司年生产规模和销售量扩大了3倍以上,务工的贫困户员工增加至36人,员工收入也成倍增长。
从扶贫到扶智,中国铁建帮助设计了万全第四小学,捐建了“铁建阳光”幼儿园,修缮了尚义三中教学楼,为贫困山区的学校捐赠爱心桌椅、整修操场、设立图书室,结对资助贫困学生……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脱贫,圆了千年梦想,中国铁建是见证者,更是书写与担当者!中国铁建早已和河北这片热土水乳交融。
“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中国铁建,见证了京畿福地的蓬勃发展,手绘着千年大计的美好蓝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铿锵鼓点声中再一次出发,义无反顾投身新时代美丽河北建设的时代洪流。(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