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白山松水迎蝶变,大道通衢处处新——吉林松通高速提前9个月通车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毗邻向海自然保护区以及多个旅游风景区,素有“白鹤故里,诗画之乡”之称。雅称的背后,却是不通高速、物资匮乏、经济发展受阻的窘境,在2020年4月前还是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份及吉林省深度贫困县。长久以来,修一条高速公路,成为了通榆县及周边人民的迫切需要。
  2020年9月15日,由中交集团总承包,一公局集团、中交路建、二航局、四公局参与施工的松原至通榆段高速公路提前9个月通车,结束了通榆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全长206公里的松通高速起于松原市,经前郭县、乾安县、通榆县直达内蒙古科右中旗,设计时速120公里。通车后,通榆到长春的车程由原来的4个小时缩短为2.5个小时。
  在松嫩平原上,中交建设者克服了工程量大、材料匮乏、有效施工时间短等重重困难,充分发挥大标段项目集中管控优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设计,仅用两年时间,便打通了吉林西北地区横向“大动脉”的重要交通枢纽,为东北人民建成了一条高质量的致富新通道。
创新管理模式
实现大标段项目集中管控

  松通高速经过众多贫困县,早日通车,是脱贫攻坚的需要,更是沿线人民的期盼。然而,高速公路线路长,工程量大,项目共设置10个工区,确保工程建设优质高效完成,是松通高速项目总经理部(简称“总部”)必须完成的任务。
  “原定三年的建设工期,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分标段施工,时间非常紧,打造品质工程恐怕要落为空谈。”党工委书记、总经理李铁军说。
  施工中,路基填方需要使用土方约2800万立方米,地材约1000万立方米,而松通项目所在地均为盐碱地,不能满足填方用土的质量,如何保证建设材料“质量统一”,成为项目总部面临的第一道关口。
  “要全力解决土方问题,施工材料也必须要优中选优!”负责工程管理和物资采购的常务副总经理柳鑫星说。为了提升施工质量和速度,项目总部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大标段项目集中管控优势,从项目建设初期,就牢牢地把住了施工材料质量关。
  为了解决土方问题,项目总部工程管理部部长宋喜文带领团队成员反复比较土场质量,同时积极协调业主和地方政府,优选土场位置。“要求取土场既要符合项目土质需求,又要便于运输,还不能污染环境。我们在项目全线跑了好几个来回,最终确定取土场的位置,并顺利办理了土场设置手续。”宋喜文说。
  为了解决地材问题,总部通过中国交建企业物资集采系统,对全线物资材料进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并实行工厂化生产。“材料的好坏关乎到公路全线的质量,不能有一丝马虎,必须要亲眼看着才能放心。”材料厂成为项目总部物资装备部部长刘抗战常去的地方。“2018年冬天,项目总部从内蒙、辽宁大规模备料,平均单程运输距离就有300多公里。”刘抗战说。总部对厂商进行前期考察,跟踪材料生产流程,保证出货供货数量;在材料进场后,对材料进行统一配比,设置专门的拌合站、预制厂,最终实现了材料的统一生产,从根本上杜绝了质量参差不齐的可能性。
  2019年7月,松通项目所需的土方及地材基本全部到位,为后期建设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打通了“质量统一”的第一道关口。
优化技术设备
抒写提前9个月通车的传奇

  “所有的施工工序都超设计和规范标准施工。”是松通高速的建设原则。为了提升施工建设质量和速度,松通项目牢牢抓住了技术创新这一“牛鼻子”。
  受盐碱地的影响,在施工中,盐碱物质会与混凝土表面发生细微的化学反应,加上高原气候原因,影响了结构的美观度。因此强度质量虽然可以满足地方标准,但是离项目定下的建设“品质工程”的目标还有差距。“老一套显然无法满足建设要求,我们得从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松通项目总部总工程师胡毅说。为此项目当即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及二航局武港院的专家,对“高盐碱干旱季冻地区桥梁高品质混凝土配制及应用技术研究”等施工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专门应对高盐碱季冻地区混凝土施工工艺,保证了结构的美观度,这套工艺还将在吉林乃至东北地区推广使用。
  “将工程建设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提升了效率,也满足了施工生产进度需求。这也是我们能提前9个月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的主要原因。”胡毅总结道。
  走进占地面积不到400平方米的松通高速小型构件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厂外成批整齐划一摆放着的小构件,厂内机械轰鸣,生产人员却屈指可数。“这是松通高速唯一一座小型构件厂,能够满足全线的构件生产。”构件厂负责人蒋恩华介绍,小构件厂引入了松通项目自有专利权的砌块成型机,只需要两三个值班人员操控,就可以实现小构件一体化砌块成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天可以生产1000多个构件,全线哪里需要就‘配送’到哪里,保证大标段施工生产进度需求。不仅效率比传统人工生产提高了一倍,智能机械化生产也保证了构件质量。”蒋恩华自豪地说。
  沥青路面施工智能管理系统也是松通高速能够提前9个月完成建设任务的“大功臣”。据刘吉运介绍,在拌合站主机安装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材料配比信息并留存,出现超差现象也会报警。现场的施工设备上配置速度、温度传感器和定位器,可对摊铺过程进行全程管控,实时记录摊铺信息和数据,有效提高了路面施工速度和质量。此外,松通项目还在压路机上安装了车载感应器,对感应器所发出来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并转换成画面导航信息,及实时传送施工信息,同时衔接“北斗”通信,实现了路面碾压到哪里,导航就可以精确到哪里。项目建设完成后,松通高速的地图导航也已经成型。“现在上高速,不会失联,更不会迷路。”总部技术质量部部长朱俊虎说。松通项目共设立了21项科研课题;发明应用新技术18项,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新设备12种、新材料4项、工法7项,获得8项QC成果获奖;参与制定省部级工艺标准2项,申请国家专利34项,引进智能化设施设备、应用信息系统30余种。2020年8月28日,松通项目获得了交工验收评审组的一致好评。
实践新设计理念
助力地区发展焕发新生机
  从设计上将松通高速公路建成一条催生当地旅游发展新动力的高质量致富路,是项目总部在了解高速公路沿线实际状况之后树立的目标。
  松通项目沿途区县虽有多个旅游风景区,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些知名景点因为交通不便,游客逐渐减少。“即使有路进来,没有渠道和经济实力宣传出去,也是一个大问题。”通榆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郭赢说。松通项目在线路规划上最大程度地考虑到了沿线风景区的发展。服务区要作为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房建工程可以融合地方特色,在对当地旅游景点和地方特色进行深入考察后,松通项目十工区负责人赵春伟得出这样的结论。松通项目沿线共有5处服务区,4处管理处,9处收费站。“在保障基础服务功能外,我们结合当地特色,在服务区、收费站内外饰装修上下功夫,提交优化设计方案,不折不扣地展示出地方人文特色和自然风貌,把每一个服务区建成一个旅游景点宣传‘招牌’,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赵春伟说。
  松通项目沿线的乾安县是中国唯一一个用《千字文》依序择字取名的县。松通项目将“千字文”镶嵌进了服务区的内饰装修,并在服务区进门处设置“千字文”魔方,形成一道奇特的人文地名与区划景观;通榆服务区临近向海自然保护区,松通项目将丹顶鹤的千种姿态刻在内外饰装修中,向过往司乘人员展示向海自然保护区的美景。
  此外,中交建设者还在建设现代化开放式服务区上下了很多功夫。除了超市、餐厅、卫生间等基础设施之外,服务区内还人性化地设置了母婴室、阅读区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凉亭等,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休息场所。
  松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有效地落实了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布局要求,成为服务“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发展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旅游大通道。两年多来,中交建设者始终遵守承诺,在严苛的条件下,完成了高质量高速公路建设的任务。“新高速”载着沿线人民的希望,走向致富发展的“新生活”。(廖本张惠 李晓丹)

版权所有:中国基建报社   广告、业务、来稿:zgjjb@foxmail.com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