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抗击海上风暴,不惧风浪搏击
海上拖带航行14天终到岸

  “启动风暴应急预案!”苍茫外海,三艘大船一字排开,在狂风巨浪中跌宕翻涌。中交一航局“交工72”船长王术山扎稳马步,腰部紧紧顶靠着驾驶座椅,快速扭转船舵,保持船体平衡。船员们各司其职,一场抗击海上风暴的实战正在上演。
  此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天津。由于天津港C段码头施工急需起重船和方驳。项目部决定从深中通道项目现场调遣“起重19”和“方驳118”回津援建,具备长航拖带能力的“交工72”接过这份使命,采用“1拖2”方式串拖回津,即具备动力的“交工72”在前,无动力船舶“起重19”“方驳118”紧随其后,三艘船像串“糖葫芦”一样组拖。
  “就好比在跌宕起伏的山路上,开一辆超长的大挂车一样,前后距离、左右幅度都得控制好才行。”王术山介绍。串联起来的船组长度超过900米,回津需穿过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四大海域,切换航道30余次,航行1500海里,部分海域海况复杂,极具难度。
  接到任务后的王术山不敢掉以轻心,他立即组织开展船舶隐患排查,完善相关安全应急预案,组织船员进行了火灾、风浪等演习,并仔细查阅沿线海域的潮汐表和气象云图,预判航行周期的气象信息。一切准备就绪后,三艘船舶组拖完毕,正式启航。
  预案在手,临危不慌。但航行第二天,在行至台湾海峡南澎列岛水域时,船队突遇7级东北风、浪高超4米。船组被风浪撕扯着,主拖缆拖力一度接近40吨。“一旦拖力超过40吨就有可能断缆,‘起重19’‘方驳118’就会失去动力随波逐流,随时有倾覆的风险。”王术山回忆道。
  危急时刻,有着20年船舶驾驶经验的王术山立即稳住大家阵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大副盯着测风仪,随时报告风向!”“二副做好瞭望!”他一边部署着任务,一边不断调整船舶航向,尽量让船舶与迎面而来的风浪方向保持水平,减小阻力。同时他下令放长拖缆,让拖带变得相对柔和。当拖力快到临界点时,王术山立刻降低航速,让拖力降下来,减轻拖缆紧绷度。就这样,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风浪搏击,最危险的时刻终于过去。随着天气好转,船组逐渐恢复平稳。
  航行7天后,“交工72”按计划在浙江秀山锚地停泊补给。补给后船组再出发时,却遇到了新的麻烦。在深中通道首次组拖启航时,现场风浪较小,且有项目部其它锚艇协助。而现在没有可用锚艇,“起重19”起锚完全要依靠“交工72”协助。如果“交工72”离“起重19”过远,就无法控制“起重19”的方向,如果船速过快,就会使船锚不正,难以对准到锚架上。这就要求“交工72”尽量与“起重19”保持近距离、低速前行,可如果速度过低又很容易受到潮流的影响产生方向偏移,这就要求驾驶员不断调整船的方向对抗潮流,操作难度极大。
  “启动起锚应急预案,大副看好后面船距,过远或者过近立刻报告。”窗口时间紧急,王术山冷静地观察着现场情况,果断作出指令。根据预案,“交工72”采取间歇给油法,根据潮流不断调整着船的前进方向,在海上扭动起了“华尔兹”。“起重19”则缓慢地收绞着前锚。在经历了2个多小时的海上“华尔兹”后,“起重19”终于起锚完毕,重新集结好的“糖葫芦”朝着天津港继续前行。
  历时14天的拖带,三艘船舶平安返回天津港。“海上情况瞬息万变,准备再充分、预案再完备,也不能放松警惕。”王术山笑道,“小心才驶得万年船嘛。”(田罡 潘祚声)

版权所有:中国基建报社   广告、业务、来稿:zgjjb@foxmail.com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